老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23页(1048字)
【介绍】:
中国先秦时代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楚国长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宝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周衰,西出丞谷关,退隐,着《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其中的基本思想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的观点,“道”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对此学术界尚有很大分歧。
老子哲学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认识到万物都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面,对立面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但他忽视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并陷入循环论。
政治上,老子抨击当时的统治者,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七十五章》)他对当时一些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搜括大量财货,而根本不管政治腐败、土地荒芜、粮仓空虚的现象进行了批判,甚至骂这些地主统治阶级是强盗头子。
老子能够从总结历史教训中讲出一些深切时弊的话,这一点是可取的,但是,老子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认为社会之所以混乱、互相争夺,原因是在于生产的发展,人们欲望的过分,法令的繁多,知识的追求,等等。因此,他希望使社会倒退、毁弃物质文明,取消知识、取消道德,“常使民无知无欲”,这样,人民就会安分守己,不起来造反。另一方面他劝告统治者,权势欲不要过分暴露,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让人民听其自然,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的好处,做到“以其不争,故无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六十六章》)。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社会和政治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这是一种违背历史发展,企图把历史拉向倒退的主张。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后来的各种哲学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吸收、阐发、批判了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