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52页(712字)
【生卒】:约公元前369—286
【介绍】:
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在职不久就归隐了。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也曾麻鞋布衣见魏王。
楚威王闻庄子很有才能,派了两名使者,以厚币礼聘,请他为相,遭其拒绝,后终身不仕。在当时的学者名人中,庄子和惠施经常往来,辩论哲学问题。
庄子的着作,今存《庄子》一书,学术界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着作,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或道家其他派别的着作,其中一部分反映了庄子的思想。也有的学者认为外杂篇反映的是庄子的思想。
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庄子对当时统治者制定的各种制度,竭力加以反对,认为当时的各种道德制度,是违反人的本性的,是造成社会争斗、混乱的原因之一。庄子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他在《应帝王》中所推崇的统治者,如伏羲氏、就是一个睡时安安稳稳,醒时无思无虑,叫他牛也好,叫他马也好,随人怎么称呼他都行的浑浑噩噩的人。
庄子主张回到原始的混沌世界,“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他主张“素朴”,就是要毁弃文明生活,否定一切礼义法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归于安宁,使民风趋于纯朴。庄子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用仁义道德欺骗人民,掩盖其残酷剥削,压迫的虚伪性。但他对文明社会矛盾的分析是唯心的,对社会文化的全部否定则是极端虚无主义的历史倒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