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因比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51页(1399字)
【生卒】:1889—1975
【介绍】:
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中产阶级家庭,童年受古典教育,学拉丁语和希腊语,后在牛津大学巴里奥学院攻读希腊、拉丁古典作品。1905年起研究希腊、罗马历史,后赴雅典的不列颠学院进修,曾考察希腊文化遗迹与现时代的关系。
1912年回到牛津大学巴里奥学院,担任古代史教师,这是他学术生涯的开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汤因比正在给学生讲授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后来他回忆说这使他深感有必要在历史研究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因为“我们在当时的世界上所感受的经验,修昔底德在他所处的世界中早已经历过了”(《我的历史观》)。这种历史比较方法是汤因比史学着作中贯串始终的方法。
汤因比最有代表性的着作是他倾数十年心血写成的12卷本、500多万字的巨着《历史研究》。
在这部巨着中,汤因比通过对近6000年来人类历史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各种文明形态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一般规律,从而创立了他自己的历史哲学体系——文明形态历史观。汤因比认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不应是以往史学家看重的民族国家,而是由几个民族国家在共同宗教精神凝聚起来的共同体——“文明社会”,这是“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最小单位。
汤因比认为世界历史上存在过的二十几个文明社会虽然存在的时间和文明发展程度不同,但在哲学上看都是同时代的和同等价值的,一切文明社会都是可比的,不仅应当纵向比较,而且应当横向比较,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汤因比继承了斯本格勒的思想,把文明社会看作有机体,认为每个文明都要经历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四个阶段。
文明兴衰的动因是“挑战-应战”机制,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文明,就是由于人类面临某种困难的挑战进行了成功的应战。在《历史研究》中他还探讨了文明社会解体的三种类型,即希腊-罗马模式、中国模式和犹太模式。
总之汤因比《历史研究》构造了20世纪最宏大的宏观史学理论体系,在哲学性质上是带有经验主义色彩的思辨历史哲学。(参见、历史研究”条目)
汤因比一生着述甚丰,除《历史研究》外,还写过几十部着作,其中主要有:《民族和战争》(1915年版)、《巴黎和会以后的世界》(1925年版)、《中国之行漫记》(1931年版)、《经受考验的文明》(1948年版)、《世界与西方文明》(1953年版)、《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1954年版)、《美国与世界革命》(1962年版)、《习俗与变革:我们这个时代的挑战》(1966年版)、《拯救人类的未来》(1971年版)、《人类与大地母亲》(1976年版)等等。
除学术生涯外,汤因比还是一位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和平主义者。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方法是比较分析方法。
他认为一切文明在哲学的意义上都是平行的、同时代的,人类社会迄今只有6000年的历史,它与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存在的时间相比,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据此,他把希腊-罗马文明、埃及文明等与现代西方文明视为同一个时代。
这种观点引导他最终走向了历史相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