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72页(1037字)
【生卒】:1889—1927
【介绍】:
字守常、河北省乐亭人。
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13年毕业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年冬至1916年夏在日本留学,积极从事爱国活动,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历任《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志编辑,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抨击旧礼教、旧道德。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他逐步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发表若干文章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并与资产阶级思想家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1920年在北京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在中国共产党的“二大”、“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3年积极推动国共合作,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在负责中共北方区委工作期间,做了大量工作,推动了全国革命的高潮。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遗着编为《李大钊文集》等。
“五四”前后,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中,较系统地宣传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构造”;表层构造依基础构造的变化而变化,“唯物史观的要领,在认经济的构造对于其他社会学上的现象,是最重要的;要认经济现象的进路,是有不可抗性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也有明确论述。
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这一思想武器,分析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若干问题。他指出,中国的农业经济和大家族制度,就是“中国二千年来社会的基础构造”,孔子的学说则为其“表面构造”,孔子学说之所以支配中国人心达两千年之久,不是孔子学说是“永久不变的真理”,而是因为他适应中国二千余年来未有变动的农业经济的产物,进入近代以来,中国的农业经济、大家族制度都发生动摇,孔子主义势必也要“崩颓粉碎”,这就有力地说明了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客观必然性。李大钊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认为人民群众自己能够解放自己,他在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的作用,但是强调必须摆正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应把个人摆在群众之上,英雄应永远同人民群众“打成一气”。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运用,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典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