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276页(524字)

【生卒】:公元前53—公元18

【介绍】:

字子云。

中国西汉末年哲学家、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哀帝时,他摹仿《周易》,写作《太立》,摹仿《论语》,写成《法言》,这是他的重要哲学着作。

王莽篡位后,杨雄校书天禄阁,因符命案受牵连,被迫投阁,未死,仍为大夫。

杨雄以“玄”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摘指阴阳而发气”,阴阳之气“一判一合,天地备矣”。(《太玄· 》)天地相互作用产生万物,“玄”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学术界尚有分歧。

杨雄认为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为善为恶的关键在于修善还是修恶。因此,杨雄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认为学习对于一个人的善恶起决定作用。

杨雄在谈到制度改革时,认为有因有革,“或则因,否则革。”(《法言·问道》)新事物是从旧事物生出来的,但是如果无所改革,新的也就不成其新了,知因而不知革,就违反了新旧交替的规律;知革而不知因,破坏了切事物,就会失去平衡,因革的道理是国家必须遵循的原则。

杨雄关于因革的观点,表明他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以挽救社会危机。杨雄注重教化,反对法家的重刑思想,杨雄还对天人感应论、鬼神以及长生不死等迷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