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方式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43页(816字)

全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模式。

任何一个社会由于共同的生活条件把全社会的人联结起来,必然形成具有本社会特征的生活方式。社会生活方式从总体上表明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性质和基本特征,它从总的方面制约社会中的各群体、集团、个人的生活方式,各群体、集团、个人的生活方式必然这样或那样地以自己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必须把社会生活方式与群体生活方式区别开来,如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方式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生活方式与工人阶级生活方式不能等同。

一定社会的生活方式所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是全部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主体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归根到底决定社会的人们进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国家的阶级本质、基本制度直接决定社会生活方式的性质,它运用政权的力量控制、规范和调节社会生活方式。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方式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对特定国家来说,外来的生活方式也是影响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我国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经济,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

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类型向高级类型逐渐演变的过程。

社会生活方式在其发展历程中,从社会形态来区分,有原始社会生活方式、奴隶社会生活方式、封建社会生活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生活方式与共产主义社会生活方式;从经济形式来区分,有自然经济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商品经济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产品经济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从文明进步的程度来区分,有蒙昧时代的社会生活方式、野蛮时代的社会生活方式、文明时代的社会生活方式;从社会联系发达程度区分,有封闭型社会生活方式、开放型社会生活方式;等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