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21页(1088字)
即社会经济结构,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页)。
马克思这里指出的经济结构范畴,是从社会结构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基础范畴从而理解具体的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总和”、“所有制形式”等范畴的区别在于,前者比较注重从社会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即从横断面和纵剖面上表达社会形态的涵义,从这个意义上看,经济结构范畴除了构成社会形态最基本的涵义,即一定时代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之外,还具有体现各个社会结构的共同特征的更加一般、更加广泛的哲学抽象的意义。可以依据经济结构来划分社会形态的历史类型。
以上经济结构的涵义是狭义的,是从社会历史观亦即哲学意义上使用的范畴。此外,在具体的经济科学领域中,目前还从广义上使用经济结构范畴,指生产力结构与生产关系结构的统一。在这里,经济结构类似于生产方式。
马克思曾在广狭两种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范畴,狭义的生产方式指生产过程中人们的活动方式,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而广义的生产方式则是从整个再生产的角度提出的,它包括全部物质生活过程中人们的活动方式的总体,反映了生产过程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作为社会历史观的经济结构范畴不包括生产力在内,因而广义的经济结构范畴只是在具体的经济学科中使用。当然,经济科学中的经济结构范畴,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观经济结构范畴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历史观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只有具体地分析该时代、该社会的现实生产力状况,才能正确把握这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分析一种社会的经济结构,即分析该社会的生产关系结构,包括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交换方式及消费方式;区分不同社会的经济结构,即分析这些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与特点,从而划分出不同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范畴在运用上较经济基础范畴更加具体,把握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从社会发展的横断面和纵剖面、动态和静态特征去分析社会形态,这对于从总体上认识社会经济形态及其发展过程,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