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23页(1007字)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出现的一种以只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为特征的机会主义思潮,以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经济派为代表。

经济派的代表人物是普罗柯波维奇、库斯柯娃等。经济派认为,经济斗争对无产阶级的发展和解放斗争具有首要的意义,工人运动的座右铭就是“为改善经济状况而斗争”。他们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贬低和轻视革命理论的作用,轻视革命斗争的自觉性的作用,认为工人运动本身能产生一种独立的思想体系,能自发地、自流地走向社会主义,因此社会民主党就不应当干预工人运动,不应向人灌输社会主义意识,不应当在工人运动中培养革命的自觉性。他们以“批评自由”和“反对教条主义”为名,宣传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攻击克思主义是教条,否认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工人运动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经济派热衷于分散落后的手工业方式的组织形式,反对建立秘密、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认为建立这样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捏造出来的任务。1899年,经济派发表了《信条》这一经济主义思想的纲领性文件。

他们主张由工人进行经济斗争,由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要求工人阶级放弃自己独立的政治要求,把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领导权交给自由资产阶级。他们把无产阶级的政治任务仅仅归结为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手段来改善劳动条件而不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并要求放弃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的工作。

列宁在《怎么办?》等着作中对经济主义和经济派的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判,称之为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列宁认为,没有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斗争的最终胜利,轻视和脱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只能意味着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加强。由于纯粹自发的工人运动还不能摆脱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它只能走向工联主义,因此,必须加强政治教育,培养无产阶级的阶级政治意识;由于工人运动不可能自发地形成本阶级自觉的政治意识,所以只能从外部灌输给工人;要教育工人和领导工人运动,就必须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列宁并不否认无产阶级经济斗争的意义,但他认为,无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的要求,只能通过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来实现。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经济斗争引导到政治斗争上来,把自发的工人运动引导到夺取政权的自觉道路上来,把改良性质的斗争引导到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道路上来。1903年以后,经济主义消逝;但在群众中经济主义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自发影响。

上一篇:经济制度 下一篇:经济体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