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是中心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24页(1659字)

指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诸多任务中,居于中心地位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则是经济建设。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服从这个中心,服务于这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他一贯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在建立国家政权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他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指出,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及时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于扰它,冲击它。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要横下一条心,扭着不放。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发表了极为重要的谈话,而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的思想则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的历次重要会议,都根据邓小平同志阐述的观点,一再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指导思想,反复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三大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基本路线的实质。

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即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也必须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设想,实现共产主义包括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9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改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非常强调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的问题,他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列宁选集》第4卷第586页)。

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着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更替,工人阶级的使命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即由阶级斗争为中心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进而过渡到共产主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的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我们党着力于城市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城市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18页)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指导方针上的严重失误,在近20年左右的时间内,始终没有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过去二十多年,我们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邓小平文选》第214页)。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要摆脱社会生产落后和人民生活还不富裕的状况,更是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历史经验证明了,凡是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增长得就快,人民生活提高得也明显;凡是偏离、放弃这个中心,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增长得就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也难以得到改善。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人民才能富裕,国家才能富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吸引力才能增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经济分析法 下一篇:经济杠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