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贫困》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83页(772字)

全称《哲学的贫困。

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克思写于1847年4月,同年7月在布鲁塞尔和巴黎用法文出版。上海水沫书店1929年10月首次出版杜竹君译的中文本,名为《哲学之贫困》。40年代,上海作家书屋再版三次。

1949年9月,解放社出版了何思敬的译本。1958年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本书是为批判严重阻碍在工人中间传播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蒲鲁东主义而写的。它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蒲鲁东主义,明确提出了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建立和维护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无产阶级受苦受难的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要获得自己的解放,必然经过艰苦的革命斗争,这个斗争一旦达到最紧张的地步,就成为全面的革命。

社会科学的结论是:“不是战斗,就是灭亡;不是血战,就是毁灭”;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彻底消灭私有制,最终达到完全消灭阶级,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任务;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一系列理论和策略,以及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基础,揭示了社会形态的运动发展规律。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里第一次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科学的表述。恩格斯指出:“我们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页)《哲学的贫困》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中有决定性意义的文献。

这一文献证实,马克思在当时“已经彻底明确了自己的新的历史观和经济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05页),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已不再用“交往形式”术语表述生产关系概念,生产关系的概念从此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确定的、基本的科学概念。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为马克思制定完整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