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人类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84页(1420字)
从哲学高度研究人类学知识的前提、探讨人类存在本体结构的哲学学科。
它的特点是把经验科学对人的理解与对人的形而上学的思考结合起来,通过对人的起源、人与宗教、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文化的探讨,确立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勾勒人的完整形象。它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1874-1928)创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包括生物哲学人类学、心理哲学人类学、宗教哲学人类学和文化哲学人类学等分支的庞大哲学体系。它以德国为中心,流传于欧洲大陆、渗透到英美诸国,并在苏联和东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舍勒在《人与历史》一书中对哲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作了整体的说明,从而建立了哲学人类学的基本纲领。第一,哲学人类学围绕着完整的人这一中心课题开展以下研究:关于人与自然领域(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以及其他一切事物基础之间的关系;关于人起源的形而上学本质;关于人在世界中的物理、生理、精神的基础;关于推动人运动和伴随人运动的动力和能力;关于人的生物、心理、精神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以及它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关于肉体与灵魂的心理一物理学问题以及富有诗意的生命力问题。第二,哲学人类等所探讨的这些问题是哲学的最终课题,因而它是一种元哲学。
第三,哲学人类学试图为一切与人发生关系的具体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提供统一的人类学基础,因此它亦是一种元科学、一种基础科学。舍勒从哲学史发展的角度着眼,批评了历史上关于人的片面观点,试图在哲学上作一次大综合,把人本主义和宗教思潮熔于一炉,把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融为一体。
以后德国的H·普列斯纳对哲学人类学的现象学和释义学方法论进行了研究,并对心理哲学人类学分支做了开创性工作。心理哲学人类学以心理学为基础,把某个具有普通意义的心理特征(例如:笑和哭、爱和恨、高兴和沮丧、勇敢和恐惧、害羞、希望等)还原为人的本质结构,由此出发来解释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文化问题。
生物哲学人类学是哲学人类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A·格伦。他规定了生物哲学最一般的原则(如,人的生物学领域、人的未特定化、不完备性、未确定性、活动性、开放性等),并从这些原则出发通过多元伦理学的分析来说明人的第二本性——文化,从而也就形成了生物人类学系统中完整的人。
宗教哲学人类学以舍勒、普列斯纳、格伦的思想为理论来源,广泛运用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观点,试图通过其特殊论证方法,探讨人的开放性、匮乏性,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关系、人的本体结构等问题,为实证的宗教人类学提供某种哲学基础。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亨斯坦贝格及哈默等。
文化哲学人类学代表了哲学人类在当代发展的趋向和潮流,它吸收了生物学人类学的积极成果(如人的未确定性、开放性、活动性),但抛弃了把人仅仅放在狭隘的生物领域中考查的方法,特别是否定了用人的生物性来解释人的文化性的观点,而把人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社会、历史、传统的背景中加以思考。
文化哲学人类学不是一门实证科学,它是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人与文化的一般关系。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罗特哈克和兰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