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社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496页(846字)
弗洛姆继《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之后的又一本重要着作,出版于1956年。
该书的基本论点是,健全的社会就是符合人类需要的社会,而所谓人类需要是通过对人的研究确定下来的人类的真正需要。一方面,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情欲并非起源于人的本能需要,而是起源于人的生存状况,起源于人失去史前阶段的原始联系后而对于新的人际关系和自然关系的需要。”他把这种需要归结为“爱、超越性、生存根基、自我意识、生存的目标以及献身”,人必须以某种形式满足这些基本心理需要,否则就会出现精神病症。另一方面,弗洛姆认为,“精神健康要由社会对人性需要的适应,以及社会在促进或妨碍精神健康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规定。”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精神健康,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结构。一个健全的社会使人能够爱他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开拓自己的理性和客观认识,在体验到自己的生产性力量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自我意识。
一个不健全的社会使人相互憎恨和不信任,使人变成为人所用和为我所用的工具,使人变成他人的附庸或机械人而剥夺了人的自我意识。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理论,弗洛姆用异化概念充分揭示了西方社会的病态,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健全的社会,它把人变为机器人、“有生命的假人”,并且提出了一个实现健全的社会的方案。
这个健全的社会,弗洛姆又称之为人道主义的公有社会主义。
同时,弗洛姆还无理地批评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马克思没有摆脱传统的对于政治权力和暴力的估计,也就是反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第二,马克思完全没有看到,那些起源于人的本性及其生存环境的情欲和追求,就是人的发展的最大推动力。第三,认为马克思过份强调了经济因素的作用,说什么所有制的转变和计划经济并不能产生社会和人的变化。
可见,费洛姆的所谓“人道主义的公有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不同的。它不触动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制度,不过是一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