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338页(2125字)

指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构成、各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阶级结构,包括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段或阶层与其相互关系。基本阶级是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那些阶级;非基本阶级则是与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那些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或其残余。某一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该社会阶级结构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消灭阶级。

但这要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彻底消灭阶级,不仅取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发展,更要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经济前提。

自本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基本胜利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地主阶级、富农阶级、资本家阶级——在我国大陆已经被消灭。

这些阶级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自力的劳动者。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地位与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且进行了重新组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中,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相应地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我国现阶段阶级结构的基本格局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知识分子从总体上说已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是两个非基本的社会集团(或阶层);此外,还有敌视和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等等。

其中,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工农联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础。

1、工人阶级。我国工人阶级已由不占有生产资料的被压迫、被剥削的雇佣劳动阶级,变成了以社会或集团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的劳动阶级。

工人阶级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先进的生产关系的代表。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逐步实现与发展,工人阶级在人数和素质上也在不断壮大和提高。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最基本动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

2、农民阶级。

我国农民阶级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三次历史性的变化,其实质是农民作为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变革。每次转变都引起了农民经济地位的变化。农民阶级已由大多人缺少或丧失了生产资料的小生产者,变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人。在现在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

农民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主力军。要不断采取切实措施,在新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

3、知识分子。自从我国革命胜利后,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确立后,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即由依附于不同阶级的地位转变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随着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知识分子队伍会日益壮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科学和文化素质最高的一部分,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致力于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的重任。

知识分子必须坚持与工农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以智力为武装的现代化建设者”的重要作用。

4、个体劳动者。个体劳动者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之必要和有益的补充的个体经济的主体,具有两重性;他们既是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服务;又是小私有者,因而可能发生分化。

对个体劳动者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他们通过自己诚实的劳动和合法经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5、私营企业主。私营企业主所拥有的私营经济的两面性(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的积极一面;又同社会主义经济相矛盾的消极一面),决定了私营企业主也具有两面性。

即他们既具有通过合法经营为社会增添财富和为社会服务的一面,又具有在雇佣劳动关系中取得利润,剥削雇员的一面。而且,有的私营企业主甚至因为这种经济形式所具有的自发性,而与社会主义要求相抵触。所以国家在承认和保护私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还要采取兴利抑弊的方针,对其加强教育和管理,引导他们合法经营,调节过高的个人收入,制止一切非法和违法的行为。

此外,我国还存在形形色色的敌视和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分子,如腐化变质分子、即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严重的刑事犯罪分子、反革命分子和敌特分子等等。

这部分人虽然构不成一个阶级或阶层,但却是一股能量不小的反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决定了阶级斗争的状况。

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属于人民范畴;它们之间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广大人民同各种敌视、破坏和图谋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

上一篇:列宁 下一篇: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