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派人口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简明经济百科辞典》第255页(800字)
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方法研究人口现象,并探讨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理论。
此学派最早的代表人物首推英国的格兰特(1620-1674),他于1662年发表《关于死亡表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观察》一书,分析人口统计资料,力图揭示人口现象中的数量规律性。18世纪,德国苏斯密叙(1707-1767)的《神的秩序》(1741)、法国穆欧(1733-1820?)的《关于法国人口的研究与考察》(1778),发展了格兰特的研究,使人口统计学初具规模。19世纪,比利时人凯特莱(1796-1874)的《社会物理学》(1835)为了探讨人口发展规律,提出了“平均人”概念,并把概率论引入人口研究之中,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人口现象的数量变动,从而创立了数理统计学派,把人口统计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1855年法国人基丘尔(1799-1876)在《人类统计或人口统计学比较纲要》中第一次提出“Demographie”(人口统计学)一词,下定义说:“人口统计学在广义上讲是人类自然的,并且是社会的历史。
”“人口统计学是利用数字就它所占据的场来记述集团的”。后来勒瓦瑟尔(1828-1911)在《法国人口》(1889-1892)中对基亚尔提出的人口统计学概念做了进一步明确规定。19世纪末,人口统计学发展成为研究影响人口数量及其变化的因素,并确定其中各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的一门独立学科。它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各样人口增长函数和各种人口发展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一方面注意研究生育率问题,另一方面提出了一些修正和利用不完全的人口统计资料的方法。西方人口统计学曾详细地考察了人口发展过程的各种数量关系及其规律性,提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和有用的实际资料,但它忽视社会生产方式的作用,忽视人口现象的因果分析,只作表面描述,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