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简明经济百科辞典》第816页(626字)

旧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

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官僚所进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及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洋务运动的中心内容是以“自强”为标榜的“练兵制器”活动和以“求富”为标榜的经济活动。

1861年初,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设置总理各国事务所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任命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三人为总理衙门大臣。

随之设立南洋、北洋通商大臣,南洋大臣例由两江总督兼领,北洋大臣例由直隶总督兼领。这样就形成了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上海与天津遂成为进行洋务活动的重要基地。

为培养翻译人员,1862年在北京设立同文馆,作为总理衙门的附属机构。上海相继设立广方言馆,广州也设立同文馆。19世纪60~70年代,洋务派先后建立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技术。为了解决官办军事企业中所遇到的资金、原料和运输的困难,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的“求富”活动集中办交通、运输、采矿、冶炼和纺织等民用企业。以“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办的有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漠河金矿等。洋务派所办企业在技术和原料方面依赖外国,以及企业的封建性和官僚垄断性,不可能达到“求富自强”的目的。

1884年中法江海战与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国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上一篇:厘金 下一篇:官僚资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