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在华投资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简明经济百科辞典》第819页(479字)

帝国主义用直接投资或贷款的形式对旧中国进行的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奴役的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项有力工具。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农产品及原材料为主。这时已有早期的资本输出,但不占主要地位,主要是为商品输出服务的银行、航运和加工企业等。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出现大量“过剩”资本要输往国外。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取得了在中国设厂制造、开采矿山、修筑铁路、贷款等特权。此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资本大量增加,1902年为15亿美元,1914年增加到22亿美元。

1930年增长到34亿美元,1937年又增加到43亿美元。20世纪初,对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国家是英、法、俄、德四国,这几国在华资本占外国在华资本总额的87%。

到1948年全国解放前夕,美国在华资本连同所谓“美援”在内,占各国在华资本总数的80%。

帝国主义资本在旧中国的存在,具有半殖民地经济结构的特点。全国解放以后,结束了帝国主义在华资本的统治。

上一篇:势力范围 下一篇:四行两局一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