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简明经济百科辞典》第924页(800字)

一门以经济生活中的短缺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短缺是一个综合性范畴,既包括由于商品和劳务供不应求而产生的购买欲望与实际购买之间的差距,也包括由此引起的强烈替代、排队、寻找和等待现象。既存在于消费品市场也存在于企业生产领域。

短缺经济学是匈牙利着名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奈所创,是属于社会主义的微观经济理论。

短缺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1)短缺的根子及生产过程的调整。短缺经济学认为,短缺的根子在生产领域,因此分析必须从企业着手。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非价格信号和非市场控制机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短缺经济学着重探讨生产者在“量”的方面的调整过程。在短缺条件下,企业作为生产者要对生产过程作程度不同的调整,就是即时调整、短缺调整、长期调整。

物资短缺扩大企业内部储备囤积物资的倾向,但囤积加剧了物资短缺,而短缺给企业带来增加产量扩大生产的压力,从而创造新的需求。结果短缺和囤积形成一个互相加强、自我维持的恶性循环。(2)产生短缺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体制下企业无限扩张的倾向和强烈的投资愿望。(3)短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短缺推动生产规模扩大,产量不断增长,并且在短缺条件下,企业一般不会受到需求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短缺影响效率,阻碍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4)短缺的消除。只要存在硬性或较硬性的预算限制(资金限制),企业就会因为惧怕亏损或失败而自动限制投资需求。

在企业收入一定时,它在选择、购买商品和劳务时,总能根据货币收入多少和有关商品价格划出一条预算线,其购买数量不能超过预算线。

但要从根本上消除短缺现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父子”关系,克服预算限制软化的、抑制企业的投资要求。

上一篇:灾害经济学 下一篇:体育经济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