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山东人民出版社《简明经济百科辞典》第925页(977字)

以劳动力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它的任务是揭示社会发展各个阶段劳动力的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的规律,探讨合乎经济规律的劳动力管理的形式和方法,提高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水平,使劳动力在社会经济过程中得到最充分最合理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由于劳动力在参加社会劳动的过程中彼此还要形成一定的劳动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形式、劳动分工与协作的形式以及劳动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形式三方面的内容),所以,劳动经济学在研究劳动力时,还必须结合研究属于劳动关系范围内的一些问题。

劳动经济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

19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愈来愈高。

如何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使劳动力发挥最大的效能,就成为劳动力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适应这种需要,美国工程师泰罗率先写出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首创了“泰罗制”。

“泰罗制”的出现,使工厂生产的管理从只凭经验走上了科学管理的道路。对建立劳动经济学的微观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1925年,美国又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劳动经济学教科书——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其中对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的论述对建立劳动经济学的宏观管理理论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学家们进一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加强了对劳动力管理的研究。出版了大量的劳动经济学论着,其中影响较大的是70年代美国出版的摩尔根着的《劳动经济学》和雷诺兹的《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对劳动、工资、工会、劳资关系、劳动立法和劳务市场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劳动和劳动生产率;(2)劳动力管理;(3)劳动组织;(4)劳动报酬和劳保福利;(5)劳动计划。

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初到“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有过较快的发展。

之后,这方面的研究曾长期中断。

近年来,我国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逐步恢复并得到更为显着的发展。

上一篇:体育经济学 下一篇:劳务经济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