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华民国史辞典》第132页(711字)
简称“北大”,国立。
文理科综合大学。前身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创办于北京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改今名,严复任校长。1917年1月,蔡元培任校长后,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对学校管理体制、科系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全面进行整顿和革新。
设评议会为全校最高权力机关。分文、理、法三科。
1919年废门改系,有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哲学、中文、史学、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经济、政治、法律等十四个系,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陈独秀、李大钊曾任文科学长、图书馆主任。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中心,伟大的五四运动也是北大首先发动的。
1920年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大学男女同校先例。1927年7月,奉系军阀将该校和北京其他八所国立学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次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大学区制,京师大学校称中华大学,8月又改称北平大学,隶北平大学区。
1929年8月恢复北京大学校名。1931年后,蒋梦麟任校长。设立校务会议,取代评议会。全校仍设文、理、法三个学院。
英文、法文、德文三系合并为外国语文学系;连同前已增设的生物系、心理学系,仍为十四个系。实行系主任聘任制、教授专任制。
学生推行学分制。1932年,在原研究所国学门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研究院。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迁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胜利后,恢复北京大学,胡适出任校长。
1946年10月在北平正式开学,增设医、农、工三个学院。1949年1月31日由人民政府接管。
至1980年,全校已有二十二个系、二十二个研究室、六十六个专业,教职员工达六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