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华民国史辞典》第192页(729字)
【生卒】:1892—1986
【介绍】:
四川开县人。
1911年(宣统三年)参加学生军,响应辛亥革命。次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3年参加四川讨袁军。次年加入中华革命党。
后参加护国、护法战争,历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16年在酆都之战中右眼中弹致残。
1923年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指挥官,讨伐吴佩孚。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被誉为“川中名将”。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参与发动泸(州)顺(庆)起义,策应北伐战争。1927年春任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十五军军长。同年8月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
寻赴苏联留学,入高级步兵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1931年赴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参谋长,参与指挥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红军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参加指挥红军突破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诸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并率部参加百团大战等战役。抗战胜利后,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参与组织和指挥了上党、邯郸、陇海、定陶、豫北等重大战役。
1947年6月,与邓小平率十万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11月起,参与指挥淮海、渡江、解放西南等重大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病逝。
着作编为《刘伯承军事文选》,译有《合同战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