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书籍:中华民国史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华民国史辞典》第352页(622字)
【生卒】:1891—1962
【介绍】:
安徽绩溪人。
原名洪、嗣糜,后改名适,字希疆、适之。早年入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宣统二年)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先学农,后于1915年转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1918年任《新青年》编辑,鼓吹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
1919年主编《每周评论》,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鼓吹“好政府主义”。
次年主编《国学季刊》,提倡“整理国故”。1924年参与创办《现代评论》周刊。
次年参加善后会议。后任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退还庚款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兼秘书。
1928年任中国公学校长,并参加筹组中央研究院。同年与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
1930年提出“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为中国的五大仇敌。1931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
九一八事变后,创办《独立评论》,提倡西化,继续主张建立民主的政府。
抗日战争期间,任国防参议会参议员、驻美国大使等职。
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大”主席团成员、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职。1949年去美国。
1958年赴台湾,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故。着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胡适论学近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