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3页(1682字)
通常有经济关系、国民经济的部门或总体、经济活动、节约等含义。
(1)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或适应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在这个意义上,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决定社会的形态。
如通常所说经济和政治,即指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的思想的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通常所说一个集团或阶级的经济地位,即指它们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占的地位。(2)经济部门或各经济部门的总和。
有时指国民经济的特定部门,如工业经济部门、农业经济部门、商业经济部门等。有时又指既相互联系又有分工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和。
(3)经济活动。包括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一系列活动;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或经济衰退,即指生产的增长或经济衰退,以及相应的商业、金融业、服务业等的变化。
(4)指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
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为社会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需要。此外,经济有时也指国家或企业、个人的经济状况,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量、企业的产量与效益、管理水平、个人收入与支出的管理等。
在古代中国,“经济”一词出现得很早,而且其含义与现代不同。古汉语中,周秦之际就出现了与经济有关的词句。如“君子从经纶”(《易经·屯》),“道济天下”(《易经·系辞上》),“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庄子·齐物论》),都有治理国家的含义。晋代以后出现了经济一词。
如“识局经济”(《晋书·纪瞻》),“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隋人王通:《文中子中说》卷六),指的也都是经国济民、经邦济世,内容不仅包括经济、财政,而且广泛涉及政治、法律、军事和教育等。
在现代西方,“经济”一词来源于希腊文Oikonomia,原是家庭管理的意思,始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兼经济学家色诺芬(Xenophm)所着的《经济论》一书。
它是作者根据自己管理领地经济的经验而写成的,论述了组织和管理奴隶主经济的一系列问题。以后,古希腊的着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totle)在其着作《政治学》中也应用了“经济”一词。他认为,经济是一种谋生术,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19世纪,日本学者把古汉语中“经济”一词,翻译成英文economy、法文économie或德文ö。现代汉语中的“经济”一词,是19世纪后半期采用日本的译法,它的含义已不再是中国古代那种治理国家的广泛含义,而是与西方现代语言中的经济相一致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经济更多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作为与政治相对应的经济,这主要是指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而同它对应的自然是上层建筑、政治制度。
近些年,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对经济制度及其表现形式的认识也在深入,除了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层次外,对其具体形式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经济政策等层次也进行了研究,而与这些经济范畴相对应是政治体制、行政运行机制、政治政策等。另一方面主要指经济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等,这里的经济的含义实际是侧重于生产力而言的。
参考文献:
许涤新主编,1980,《政治经济学辞典》,人民出版社。
董辅礽主编,1988,《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经济研究》编辑部编,1985,《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争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于光远主编,1992,《经济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