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7页(5700字)

经济学研究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它包括理论方法和研究方法两部分。

其中,理论方法是指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方法功能。有些理论,由于它科学反映了客观经济的某些规律,可指导人们对同类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些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方法。狭义的方法则仅指研究方法。通常人们说的研究方法多指狭义。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学说史上在关于方法论问题的数次大讨论中,方法一词是在多种意义上被使用的,有时,它被当作方法论的同义语,有时是指对一种理论的评判方法。还有的学者在讨论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将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性质、目的甚至政策含义也包括在方法之内,显然,这类意义上的方法不在论及之列。

历史上不同的研究方法是:

1.静态与动态分析方法。19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首次将经济学划分为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与之相应也就出现了静态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按照克拉克的划分,静态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人口、资本、技术、生产组织和消费量等被假定为固定不变的一个设想的静态社会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静态经济学也研究均衡,但它只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并不论及它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

如果原有的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人们要考察或比较这些条件变化后均衡状态相应地发生了什么变化,则是比较静态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比较静态经济学仍不论及原均衡状态是怎样过渡到新均衡状态的实际过程。

动态经济学则不然,它在分析方法上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加入了时间因素的作用,这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原假定的不变因素在时间过程中是变化的;二是这些经济变化所属的时间必须明显地表示出来。就第一点说,当这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它将如何影响一个经济体系的运动和发展,这是动态经济学要着重研究的。就第二点说,这些变量所属的时间不仅必须明显地表示出来,而且有些经济变量在某一时点上的数值要受以前时点上有关经济变量数值的制约,这就要求把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继起的各个期间的变化情况,于是各种“期间分析”、“序列分析”等也都属于动态经济学的范围。由于静态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是特指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中所用的研究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今人们在使用这对概念时,含义有所变化:凡假定某些因素不变,只考察一静态系统中经济运动规律的都称之为静态分析法,反之是动态分析法。

2.归纳与演绎方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它有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两种形式。

前者是在考察了某类对象的全部个体后,根据它们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再作出概括,由于它考察了所要考察的全部个体对象,结论是必然的、可靠的。但在实际研究中,要穷举某类经济对象的全部个体是困难的,因此,在大部分场合,只能对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然后根据它们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作出概括,这种归纳属于不完全归纳。

不完全归纳的结论是偶然的,其可靠程度与枚举事例的多少有关,因此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经济学说史上,在不完全归纳的基础上得出的以偏概全或完全错误的结论并不少见,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一例。演绎法是从一些已知或假设的前提出发,经过诸如三段论、关系、联言、选言或假言等形式推出结论。由演绎法推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取决于推理的前提正确与否,以及推理形式是否合乎逻辑规则。

演绎法与归纳法的区别在于:归纳法是从个别认识到一般,演绎法是从一般推向个别。在经济研究特别是在经济理论体系的建立中,演绎法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手段。

3.抽象方法。

抽象就是通过分析,把客观事物的每个属性分别提取出来加以考察,舍弃其偶然、非本质的东西,抽取出必然、本质的东西,从而形成各种规定,并用相关的概念表示出来的一个思维过程。

商品、货币、价值、价格就是抽象的结果。在经济研究中,抽象也是人们认识过程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具体的中间环节。通常人们所说的具体有三种意义:一是具体事物,二是感性具体,三是理性具体。具体事物虽然可以被人们认识,但它并不是认识过程中的东西。

感性具体是认识过程中的直观和表象,它属于感性认识。它对事物的反映虽然是整体的,但还不是规律性的,还没有反映事物各个本质方面的内在联系,因此,它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具体,只有理性具体对事物的反映才是深刻的、完整的,认识上升到这一步,才达到认识的高级阶段。

但在认识过程中,人们又不能由感性具体直接推进到理性具体,这一过程的完成需要通过抽象。这样,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全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具体——抽象——具体”,其中第一阶段“具体——抽象”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它表现为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抽象——具体”是从抽象的规定再上升到理性具体,即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它表现为叙述方法或理论体系的建立方法。这里,抽象就成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具体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抽象法,探讨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价值、货币、工资、利润、地租等范畴。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也是运用抽象方法研究社会经济关系的。抽象作为一种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它可以为不同的经济学家所采用。

4.历史方法。

1843年,旧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德国经济学家威廉·罗雪尔(Wilhelm Roscher)在他发表的《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一书中,把历史方法运用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并同古典经济学的抽象法相对立,为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罗雪尔认为,国民经济学研究应采用“历史的方法”,尽可能忠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寻求与人类进化有关的论述,特别是有关古代历史的记述,通过对希腊和罗马这样的古代国家的研究,能够寻求一个国家最好的发展道路。历史方法的主要原理有以下几点:(1)国民经济学的目的在于记述各国国民在经济方面想了、要求或发现了什么,他们做了哪些努力,有了些什么成就,他们为什么要努力并能获得成功,而这样的记述只有和法律史、国家史和文化史结合起来才可能做到。(2)研究国民经济,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现代经济关系的观察,对过去各文化阶段的研究,是现代一切未发达国家国民的最好教师,完全具有与观察现代经济关系同样的重要性。(3)对个别的国民作根本性的观察,须研究各个国民的总体,因为现代各个国民是彼此紧密联系的。而且对过去的国民所作的研究会给对现代国民的研究以启示和教训。

(4)没有哪一种经济制度对所有国民和一切文化阶段都是完全有益或完全有害的,因此历史的方法既不轻易颂扬也不轻易否定一种经济制度。罗雪尔在强调历史研究、看重历史资料搜集的同时,也不否认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研究。罗雪尔的历史方法不仅影响了德国新旧历史学派,而且对后来的美国制度学派也有很大的影响。研究经济问题自然要从事实出发,搜集丰富的材料包括历史材料是必要的,但如果不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再好的材料也只能成为一堆僵死的事实,从而也就不能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这种只描述历史事实而不把它与理论研究联系起来的做法正是罗雪尔历史方法的不足之所在。

5.实验方法。19世纪上半叶,法国学者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曾经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真正方法是:实验的方法,主要在于只承认其观察和实验能说明现实的哪些行动是正确可靠的。这里,萨伊说的“实验”也包含了经验和观察的意思。20世纪中叶,学术界出现了把实验室试验引入到诸如研究某些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模拟某些情况下的个人偏好及市场行为、研究拍卖以及检查垄断和有关反竞争措施的影响等,并认为实验方法对于研究一国中某一地区的非束约性立法、临时立法也是适用的。

于是有学者认为经济学的实验方法给经济学家带来一种直接责任,即把可控过程作为生成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一项未经试验过的理论仅仅只是一种假设而已。

但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学者甚至一些实验方法热衷者本人也清醒地意识到,经济学与某些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经济现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它们要受其他形式的社会活动的影响,一种事件的出现很难说是一种原因的结果,有时是多种相关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这些相关因素之间又是互相影响的,用术语说是“多重原因”和“影响的交叉混合”,因此,实验方法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对它的作用不能过分夸大。

6.数理方法。

该方法是指由数理学派倡导的、用数理手段来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1838年,数理学派的先驱者、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安多万·奥古斯丹·古诺(Antoine Augustin Cournot)在他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一书中,用函数形式表述了商品的需求同价格之间、产量同成本之间的依存关系,并运用数学推理,论证了垄断、双头垄断、寡头垄断直到无限制竞争等在市场条件下,生产者实现最大利润的价格决定问题。1871年,英国学者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一书中,运用导数来表述边际效用的概念,并借助数学推理论证了两种商品相交换的均衡价格是怎样决定的。

1874年,边际效用学派的另一创始人里昂·瓦尔拉(Marie Esprit Leon Walras)在其《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一书中考察了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时的价格决定问题,创建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

1906年,意大利学者维尔弗里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在他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程》一书中借助序数效用指数和无差异曲线等概念,论证了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19世纪7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数理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运用有了很大发展,使用的数学工具除传统的几何、微积分知识外,还有线性数、差分方程、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对策论等。本世纪30年兴起的计量经济学就是在数理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数理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运用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数理方法的运用方兴未艾。

7.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的特点是,假定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都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然后在这一前提下考察每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该方法认为,一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还要受其他商品价格和需求的影响,因此,对于一般商品,其价格和供求的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达到均衡时才能决定。一般均衡方法由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所首倡,帕累托对其作了进一步论证,而后为希克斯(J.R.Hicks)所发展。

局部均衡方法是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其价值和分配理论中运用的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在分析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由供给和需求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得到均衡时,总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即假定这一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他商品价格和供求的影响。由于该方法与一般均衡分析相对立,故称为局部均衡方法。

8.实证与规范研究方法。实证与规范研究方法分别与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相对应。实证经济学的特点是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只考虑建立经济事物之间关系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的是“是什么”,它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结论正确与否可通过经验事实来检验。规范经济学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并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作为建立经济理论的前提,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它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由于它研究的内容没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无法通过经验来检验。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要使经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抛开价值判断,使其实证化。但也有的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在经济研究中,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都是必要的,正确的态度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只主张使用一种方法而反对另一种方法。另外,还有的学者认为,纯粹的实证经济学是不存在的,有些理论,看似没有任何价值判断,但它隐含的理论前提中就包含了一定的价值判断。

此外,在方法论之争中,人们经常谈及的所谓经验主义、实证主义、证伪主义、证实主义,以及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描述法、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工具主义的变种等等,其含义无论在广义还是狭义上都不属于上述研究方法的范围。

参考文献:

马克·布劳格,1990,《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199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威廉·罗雪尔,1981,《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义大纲》,商务印书馆。

马克思,1975,《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

许涤新主编,1980,《政治经济学辞典》上、中,人民出版社。

陈孟熙主编,1992,《经济学说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吴岱明,1987,《科学研究方法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政治经济学 下一篇:经济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