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18页(3059字)

指人们互相交换自己的活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

只要有了社会分工,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就必须互相交换自己的活动。在原始社会前期,虽然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社会分工,但在氏族成员之间已存在着自然分工,如有的采集,有的狩猎,有的制造工具或武器等,他们通过相互之间交换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的多种需要。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人们为了生产某种产品,无论部门内部或部门之间都要发生一定的协作关系,这种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正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活动和能力的交换。没有这种交换,就没有生产。

正如克思所说:“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1972,P.101)不仅生产中的劳动交换直接组成生产,就是直接为生产而不是为消费进行的产品交换,不论其采取何种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属于生产活动。所以,广义地说,交换不仅限于人们通常所指的流通中的交换,还包括生产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交换。

交换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是联系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和消费之间的中介。

交换与生产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生产处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交换或者作为生产的要素被包含在生产之内,或者由生产决定。首先,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而分工本身是生产发展的结果;其次,交换的性质,以及交换的形式和规模,完全是由生产决定的。另一方面,交换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素,交换反过来对生产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会推动或限制生产的发展。

例如,市场的扩大或缩小,直接影响市场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交换作为联系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纽带,起着加速物质资料再生产运动的作用。恩格斯把生产和交换的关系比喻为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指出它们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但是,这并不是说,交换和生产是同一的东西。生产和交换是社会再生产的两个不同环节,是两种不同的职能,“这两种社会职能的每一种都处于多半是特殊的外界作用的影响之下,所以都有多半是它自己的特殊的规律。”(恩格斯,1972,P.186)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交换关系和生产关系都列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内。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媒介主要通过商品交换来进行。人们通常所说的交换,就是指这种狭义的在等价基础上的商品交换。

由于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来说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购买者来说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交换。在总体上,交换可分为四类:(1)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即劳动者在分工、协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和能力的交换。(2)生产过程中的产品交换,即在同一生产单位内,生产过程中各道工序之间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交换。

(3)产品在最后进入消费领域之前,各个不同生产单位之间在产品生产、运输、包装、保管等过程中的交换。(4)直接为消费而进行的交换,即产品进入最后消费领域的交换。

第一类交换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三类交换是由生产决定的。

现代西方经济学者在研究交换时认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稀缺资源的分配,根据交换商品和转移控制商品的不同过程区分,分配包括生产和交换。

对生产和消费来说,交换是进行资源有效使用所必不可少的基础。它促成了生产分散化和专业化;而对于消费来说,有着不同天资或偏好的当事人,需要通过交换来获得最大的利益。

如果两个当事人有着不同的边际替代率,那么他们之间就存在贸易利益。

在一个存在货币和信贷的市场经济中,贸易条件一般是由价格确定的。交换除了发生在由生产者和销售者定价的购买活动中,还发生在议价、拍卖和其他重复或竞争性出价过程中。交易价格的数量的记录是许多经济活动经验研究的原始数据,对这些数据的解释是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

交换理论就是试图依靠市场结构和这些当事人的属性,来预测贸易条件和所发生的贸易。这里的当事人属性包括诸如个人天资、个人偏好、生产机会和信息。

许多理论假设,每个当事人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为了从贸易中获得最大利益或最大期望效用。这里,瓦尔拉斯(L.Warlras)理论是近来所有理论的焦点。瓦尔拉斯首先考察了两种商品的交换问题。他认为,拥有不同种商品的所有者通过相互交换,将使各自获得的效用总量增加。

他借助数理方法证明了商品交换者实现最大效用(从而交换达到均衡状态而不再继续进行)的条件是:通过交换以后,交换双方认为,他们拥有的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的比例恰好等于它们的价格的比例。瓦尔拉斯在进一步考察市场上全部商品的交换问题时,借助他设想的“卖者喊价”这个概念,论证了怎样通过继续调整“卖者喊价”,一直到每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的一般均衡理论。

他在这里主要证明,描述所有商品的供求关系的方程式的数目,恰好等于未知数的数目。按照数学原理,只要具备了这个条件,方程组中的每个未知数一般就会有确定的解答,从而论证了一般均衡体系的存在。

可以认为瓦尔拉斯的交换理论是一个在完全竞争下有效交换的范例。在完全竞争中,供求的均衡是贸易条件中的主要决定因素。

因此,当每一位经济当事人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任何一当事人交换任一种商品时,则市场是完全的;否则,市场就是不完全的。如果市场是不完全的,那么竞争均衡的两个基本特征也就不能满足。

首先,股票持有人难以就企业最佳生产计划达成一致;其次,即使在一个纯交换经济模型中,当资源配置与市场机构相一致时,竞争配置也不能是帕累托(Vilfredo Pareto)最优状态。

对不完全市场的分析,始于对完全市场中不稳定状态的分析。1971年阿罗(Arrow)将稳定状态下竞争市场的静态分析扩展到不稳定状态时,研究了不完全市场。

估计市场的不完全性时,必须始终考虑资源竞争配置的有效性。例如,如果适用帕累托条件时忽略了市场结构对资源可能配置的限制,则竞争配置不可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不完全市场中,不可能简单地通过对现有证券的重新配置及让当事人在现货市场上进行交易,来保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参考文献:

马克思,1972,《〈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恩格斯,1972,《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许涤新主编,1980,《政治经济学辞典》,人民出版社。

范家骧、高天虹着,1992,《西方经济学》(上),中国经济出版社。

廖盖隆、梁初鸿等主编,1992,《社会主义百科要览》(上),人民日报出版社。

顾海良等主编译,1991,《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

上一篇:流通 下一篇: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