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117页(3606字)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经济体系中各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制约关系的运动机理,经济学称之为“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的作用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chane,意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它的本意是指机器运转过程中的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联结关系及运转方式。后来生物学界和医学界通过类比方式运用了生物机制、病理机制等概念,用以表示有机体发生生理和病理变化时,其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和调节方式。机制引进经济学构成经济机制范畴,指一定经济机体体系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它存在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全过程。由于经济机制是在经济机体的运行中发挥功能的,又称为经济运行机制。在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所谓经济机制实际上就是指市场机制,经济机制成为市场机制的同义词

市场机制的作用不管人们是否认识,不管人们作出何种价值判断,总会发挥着配置资源的作用。市场机制本身没有特定的社会性质。随着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运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效果的社会意义会有所区别,市场机制作用的具体形式会有些变化,但不能因此认为市场机制作用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需求、供给、竞争等一系列经济杠杆的作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需求是指人们使用某种物品和享有某种服务的愿望。

经济学所说的需求不是指人们的自然愿望,而是指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有效需求。需求总是与价格联系起来的。

在坐标中,需求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意思是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供给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卖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出售给买者某一商品的行为。价格越高,某种商品的供应量越多。在坐标中,供给表现为一条向左下方倾斜的曲线。

在坐标中,横线表示商品数量,从0点开始向右推移,离开0点越远商品数量越多;竖线表示价格,从0点向上移动,离开0点越远价格越高。作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

过E点作一条垂线交横轴于Q点,过E点作一条与横线平行线交纵线于P。当价格低于P时,需求量超过了供给量;当价格高于P时,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在价格P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价格P,即能够使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价格的变动调节着供给和需求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到资源的配置。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消费者的选择使消费品资源配置得最有效。当消费者面临着不同的市场,即不同的商品,在商品价格和他的收入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购买要获得最大效用。

在无差异曲线上,消费品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组合,它们的效用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无差异的。无论选择哪一种商品组合,所得到的满足程度都是相同的,变动的只是两种商品的不同的比例。假设市场上只有两种商品,这两种商品之间的比例叫做替代率,边际替代率可以说明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

假定社会上只有两个消费者,各自拥有不同的商品,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他们进行交换。开始时只交换少量的产品,这时双方都会同意用大量产品交换少量的产品,双方都感到通过交换得到了好处。当交换扩大到某一点时,双方要求用较少的产品交换较多的产品,于是,交换只能按照双方都接受的比例进行,这正是社会通行的交换比例,也是产品的相对价格。

这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在这个条件下,参与交换的人的边际替代率相等,他们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每一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商品价格相等,消费品资源配置最有效。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者的选择使投入品资源配置最有效。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同量产品的不同生产要素的组合可以用等产量曲线来表示。即在等产量曲线的各点上,要素组合是不同的,产品数量相等。

假定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种生产要素,在等产量曲线的各点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有不同的组合;有机构成较低时,用较多的劳动力和较少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在有机构成中等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比例相等;在有机构成较高时,就使用较少的劳动力和较多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各种生产要素是可以替换的,在一条等产量曲线上所显示的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称为边际替代率。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减变动的方向相反,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是负的,产量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在等产量曲线各点上,边际技术替代率是不相等的。

假如把两种产品的生产曲线结合起来,把一种产品的生产曲线转动180度,倒过来画在图形上方,于是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种资源生产两种产品之间进行配置的方盒图,称之为“埃奇沃思方框图(the Edgeworth box)”。根据经济学的分析,等产量曲线相切的各点是资源的最佳配置点。

这些点连成的曲线称作契约曲线,在契约曲线上的各点,各种资源的供求达到均衡。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经济资源配置能够达到帕累托(Vilfredo Pareto)最优状态。

在收入分配为既定的条件下,在对现状进行任何改变之后,如果能够改进所有人的福利,这种改变就是有利的;如果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这种改变就是不利的;如果一些人的福利增加能够导致另一些人的福利减少,也不能说是有利的变化;只有当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好同时又不能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时,即只有在情况好到不可能更好,这种状况才是最优状态,经济学称之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经济学证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市场经济的实际运行往往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偏离并没有否定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的作用。

市场机制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最优,也就是克思概括的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作用用现代经济学语言就是资源配置(奥斯卡·兰格,1936、1937),马克思称之为社会总劳动的分配。马克思认为,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每个社会都存在的“自然规律”;在商品经济社会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自然规律就是价值规律。马克思写道: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这是因为条件仍然是使用价值。

但是,如果说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该商品是否满足一种需要,那末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价值就取决于这个总量是否适合于社会对每种特殊产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从而劳动是否根据这种特定数量的社会需要按比例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社会劳动时间可以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这个数量界限,它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这就是卓炯所说的价值规律的宏观作用(卓炯,1991)。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它的宏观作用,价值规律的微观作用是受宏观作用制约的。

市场机制的作用能够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是经过长期艰难的探索和争鸣,尔后终于发现并令人信服地被历史证明了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市场机制作用的批评与否定,试图用政府的行政调节办法代替市场机制作用的思潮长期流传,留下巨大的消极隐患,然而几百年来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一再表明,限制甚至消灭市场机制作用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政府试图代替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方法配置资源的结果不能实现优化。在20世纪伟大实践教育下,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经济体制改革,坚定地把计划经济体制变革为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内容在于把实现资源配置的行政机制转换为市场机制。

参考文献:

马克思,1975,《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

奥斯卡·兰格,198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经济研究评论》第4卷第1、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卓炯,1991,《卓炯自选集》,云南人民出版社。

吴敬琏,1993,《市场经济的培育和运作》,中国发展出版社。

杨永华,1996,《中国市场经济学通论》,广东人民出版社。

郭伟成等主编,1993,《中国市场经济实用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市场 下一篇:市场秩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