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利益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124页(2025字)

经济利益又称物质利益。

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利益是整个阶级行动的动力和历史变迁的原因。

利益成为人类行为动力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很早。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等学者作过系统的阐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着名经济学经典着作《管子》作过系统而鲜明的发挥。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把经济利益引进了经济学研究,揭示了人参加经济活动的动因,形成了后来概括为经济人的理论范畴。

亚当·斯密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经济人的性质和作用,说明了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统一的关系。他说:“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A.Smith,1972,P.25、P.27)

经济人是理性经济行为规范化的总称,是人类理性在经济学中的引申和具体化。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人具体化为投资者、消费者和企业等经济主体,经济人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就具体化为投资者追求资本利息最大化,消费者主权,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每个经济人有自己的利益,若干个经济人之间必然产生利益冲突,协调经济人的利益冲突就产生了决策论等科学理论。

作为财产所有者的经济人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投资活动,其投资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哪个产业部门利润高,资本就投向那里;哪个产业部门利润低,资本就从那里流出。

资本利润的高低吸引着资本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地区、投资形式之间选择和重组,因此,利润率高低是调节投资的指示器。

消费者经济利益的体现被概括为消费者主权。消费者走进市场要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选择商品,选择价格最便宜的效用最大的商品。

消费者选择什么商品,选择多少商品就把货币选择投向哪种商品,货币选票表达了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这种偏好就通过货币选票和市场传达给生产者,生产者就必须听从消费者的意旨来组织生产,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

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生产决策的主动权掌握在消费者手里。

企业作为一个法人,也是一个经济人,也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具体化为利润最大化原则。

利润最大化原则有两个含义:一是企业要争取尽可能低的成本,追求最大利润意味着追求最低成本;二是企业要选择能够获得最大利润水平的最佳产量。最大利润必须遵循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

如果生产最后一个产品的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就是说还有盈利的潜力可挖,还要增加产量;如果生产最后一个产品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就是说已经亏损。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的产量是企业可以选择的最佳产量。

每一个经济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两个以上的经济人以不同的方式互相发生影响,许多这样的影响就需要用对策论作为工具来进行策略相互影响的分析。一个对策可以通过每个局中人在他们所做出的策略选择的每种结构中的支付来加以描述。这种描述一般采用优超策略均衡、纳什均衡、囚犯难题等思路。

经济人假设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

如果作为经济主体的经济人,不追求自己的利益,或者对自己的经济利益豁达大度,那么,市场机制的一切作用显然已毫无用处。正因为经济人认真计较自己的利益,所以,市场机制发生那怕一点微小的变动,比如,利息率变动一二个百分点,价格指数变动三四个百分点,贴现率出现微小的升降,都会引起生产者、消费者、投资者因意外获利而欣喜若狂,或者因意外损失而痛不欲生。

进入市场经济活动的人并不完全是经济动物,除了追求经济利益之外,还要追求非经济的利益。经济人假设作为经济学理论前提虽然有不少缺点,然而至今还没有其他理论假设能够替代它。

参考文献:

胡寄窗,1962,《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亚当·斯密,197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册,商务印书馆。

杨永华,1996,《中国市场经济学通论》,广东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风险 下一篇:功利主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