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经济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150页(3023字)

是指以非实物劳动成果作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对象的经济形态。

人类劳动成果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物形式的劳动成果。它们由基本粒子构成,具有静止质量、体积和不可入性。

农业生产的粮食、棉花、牲畜等,工业生产的钢铁、机械、房子、煤气、自来水、电力等,都有这些特性。它们可称为实物产品或货物。另一类是非实物形式的劳动成果。它们不由基本粒子构成,没有静止质量、体积,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迭加性。

服务性行业的司机、店员、教员、医生、演员、导游、律师、话务员等给人们提供的服务,虽然都是客观实在的,也能被人的感官感知,但它们却不能像实物劳动成果那样以可触摸的形体存在。它们可称为服务产品或服务。

社会总产品由服务产品和实物产品构成。第一、二产业主要生产实物产品,第三产业则基本生产服务产品。非实物劳动成果被纳入产品范畴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消除相对稀缺、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服务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趋增大,为人们较透彻地认识其产品属性提供了客观条件。

服务产品可以根据其使用价值的不同,划分为服务型生产资料和服务消费品,分归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

服务产品具有非实物使用价值。它可满足人的物质或精神需要,对相关产品有消费替代性、消费互补性和消费引致性。它区别于实物使用价值的特性是非实物性,生产、交换、消费同时性,非贮存性,非转移性,再生产的严格被制约性,劳动产物的必然性。

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财富不仅包括以实物使用价值为内容的实物财富,而且包括以非实物使用价值为内容的、比重日趋上升的非实物财富。

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它包括第一产业(一般包括农、林、牧、渔业等)和第二产业(一般包括工、矿、建筑业等)以外的其他产业。G·B·费希尔(Fisher)1935年首先提出第三产业概念,经克拉克(Clark)1940年的进一步概括,从50年代后期起被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对三次产业的划分却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

一般认为,区分三次产业的主要标准是产品形态、生产与消费的特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若产品无形、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生产者与消费者距离最近,则属第三产业。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等国家长期否定三次产业分类法。

在改革开放中,中国于1985年开始接受并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相关指标。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决策。

在费希尔以前,不少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第三产业经济作过分析。威廉·配第(W.Petty)揭示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动因、方向和后果;萨伊(J.Say)论述了无形产品与无形财富的范畴;西斯蒙第(Sismondi)分析了服务部门提供的非物质消费;李斯特(F.List)阐述了第三产业的精神生产力;西尼尔(N.W.Senior)分析了社会产品中商品与服务的区别。

克思虽以工业背景建立起政治经济学的再生产理论体系,舍象了在当时“微不足道”的第三产业经济,但他仍以敏锐的观察力关注第三产业经济问题,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将社会使用价值分为实物形式和运动形式两大类,对服务消费品的范畴,服务的使用价值的功能、特点,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发展趋势等,作过不少原则性提示。

在现代社会中,除了存在实物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外,愈来愈明显地存在着以服务产品的运动为轴心的服务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构成第三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环节。

它们从总体上说具有独立性、非直观性、时空同一性、环节交错性等特征。

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第三产业的形成有三个主要标志:服务部门独立化,服务部门门类比较齐全,服务劳动具有职业性。

第三产业的形成,需具备四个基本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出现剩余产品的水平,社会对服务产品的需求量足以支撑第三产业独立化,服务部门独立化能使服务效率提高,商品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三产业纷纭繁杂的分支服务部门,是通过实物生产的分离、实物生产阶段的独立化、社会生活阶段的独立化和服务行业的分化这些主要途径,最终汇集为整体第三产业的。

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第三产业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年;国外(埃及、西南亚地区)第三产业大致在公元前20世纪形成。

战后,世界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成为经济发展的潮流。

一个国家、地区,经济越发达,居民越富裕,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越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都在增大。90年代末,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高收入国家中已达60%~70%,在中等收入国家中约占50%,在低收入国家中也达30%~40%。第三产业的比重日趋增大是在服务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生产信息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条件下形成的服务需求上升律,与在第一、二产业的高生产率等条件下形成的服务供给上升律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规律可循。定量分析表明,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构成对数函数型相关关系,就业比重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幂函数型相关关系。据此可建立第三产业产值方程和就业方程。

在商品经济中用来交换的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创造非实物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与服务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服务劳动过程在本质上是和实物劳动过程相同的。

服务劳动过程区别于实物劳动过程的特点是:生产精神型服务产品的服务劳动过程往往包含有显着区别的前期劳动阶段和后期劳动阶段;服务产品的消费者在场是生产最终产品的服务劳动过程存在的必要前提;服务劳动过程的持续性和效率直接受需求状况影响;服务劳动过程中对服务生产资料的消费与对服务产品的消费同时同地发生;创造非实物使用价值的服务劳动具有流动性与凝结性相结合的特点。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服务价格模式是以由市场价格机制作用决定的服务的市场价格为主体,辅之以政府对自然垄断性服务的管制价格和公共服务的非经济价格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超过第三产业,直接导致非自动化服务的价格呈增大趋势。

现代社会中的服务分配方式包括服务的市场分配方式、半市场分配方式和非市场分配方式三种类型。

在这三种分配方式中,经营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价值观念、效率观念依次递减;公平程度依次递增;服务质量观念和顾客至上观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观念上也有差别。

服务消费具有协调功能、效益功能、闲暇功能和福利功能。

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服务消费比重增大,物品消费比重下降。

参考文献:

李江帆,1990,《第三产业经济学》,广东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