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203页(1648字)

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包括产业间的需求结构、固定资产结构、中间要素(中间产品和劳动力)投入结构、技术结构、产出收益结构、区域布局结构和进出口结构等。

研究产业结构,首先必须对整个社会的产业体系进行分类,而不同的标准又可形成不同的分类体系,主要有:(1)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划分法,这是按产品使用价值不同所做的分类。它与轻重工业的分类密切相关,我国习惯上把主要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业称为轻工业,而把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称为重工业。(2)三次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划分法。

它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虽然由于标准不同,各国具体的归类口径有所不同,但大类上是基本一致的。

我国自1985年开始采用的划分标准是:第一产业——农业(农、林、牧、渔);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其余社会经济活动,主要是服务业。(3)按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划分,即按资源投入的相对比例划分,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但是,不同国家由于发展阶段和资源供给条件不同,即使生产同一产品的产业,其资源组合比例也是不一样的。(4)按使用的原料和经济活动的次序,一般把整个工业划分为采掘业和加工业,后者还可进一步分为粗加工的原材料工业和深加工的制造业。

经济发展史表明,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而且不同产业结构导向可能导致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系统论和控制论也认为,结构决定功能。因此,研究产业结构的目的和任务就在于揭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构成、比例和演变规律,从而自觉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可见,产业结构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

研究表明,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良性循环,就应保持长短线产业的比例性与平衡性,新兴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的连续性和继起性,以及主导产业、先行产业和基础产业间的有序性和协同性。

而一国调整和优化其产业结构的主要政策措施有:(1)技术政策。与产业结构优化有关的技术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技术进步政策,促进新技术的发明应用及对原技术的革新改造;二是技术结构政策,指根据产业结构采用各种不同技术的数量比例和协调配合。

技术结构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国民经济主要产品供求关系的衔接,其政策目标不在于技术结构调整自身,而在于如何使技术结构适应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2)投资政策。

产业结构以一定的固定资产结构为基础,而这个基础又是投资积累的结果,因此投资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变动至关重要。投资政策主要包括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两方面。(3)劳动力政策。劳动力结构调整是与投资结构变动相伴的必要条件,只有相应变动,才能保证产业结构变动的顺利实现。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综合结构的集中表现,它决定了一国的状况和发展潜力。产业结构的数量比例是否合理影响着一国的供求关系是否协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一国经济发展中经常面临的课题,尤其是经济转轨时期的重要任务。但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因素长期发展的结果,其调整不是产业结构政策变动单独能解决的,需有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因素的配合。

一国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目标,来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并据此统筹技术、资金、人才、财税、贸易和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从而保证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实现资源转换的“平稳交接”。

参考文献:

周振华,1992,《产业结构优化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明春,1990,《产业结构·机制·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