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204页(1465字)

是指随着企业(或行业)规模的变化,企业平均成本的变化规律。

规模扩大如果使平均成本下降,则称为规模收益递增;如果平均成本不变,则称为规模收益不变;如果平均成本上升,则称为规模收益递减。但人们往往用规模经济一词特指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如果平均成本变动是由于一个厂商内部生产规模变动引起的,则称平均成本下降为内在经济,平均成本上升为内在不经济。如果平均成本变动不是由于厂商自身,而是由于它所在的行业生产总规模变动引起的,则相应地称为外在经济或外在不经济。

引起规模收益变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人们普遍认同的有:(1)对于内在经济:①专业化分工。规模扩大就会使分工越来越细,由于熟能生巧和某些环节的劳动节约,就可能使生产效率提高。②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经营管理费用的上升速度有可能低于规模增长速度,从而提高效率。③采用更先进的设备。

规模扩大会使采用先进设备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提高生产率,降低平均成本。④综合利用副产品。规模扩大后,会使利用副产品成为可能或变得合算,从而节约成本。

⑤获得购销、融资、政策等方面的优惠,进入新的业务领域。企业规模扩大后,信用实力增强,在产品购销、筹资信贷、政策管制等方面都可能得到比以前更大的优惠,而且也可以进入一些对企业规模有限制的业务领域。

这些都可能使平均成本降低。

(2)内在不经济的原因:①管理效率降低。

规模扩大如果超过一定限度,或者准确地说,位于某个不经济的区域,就会使管理效率下降。②对公司不利因素的产生。

比如,买卖规模过大,拉动市价逆向变动;市场影响力太大,在信息披露、业务操作方面受到监管机关的特别限制等。(3)外在经济的原因:全行业规模扩大,使得单个厂商能得到更便利的维修、人才、信息等服务,从而降低平均成本。

(4)外在不经济的原因:全行业过度扩张,可能会使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供应不足,人才匮乏,污染加剧,交通不便,产品售价下降等。

无论厂商自身还是全行业的规模都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都存在经济区和不经济区,这就引发出适度规模的问题。显然,不同行业、不同时期、不同厂商的适度规模都可能不一样,那么,怎么确定特定厂商的适度规模呢?具体确定工厂或企业最小经济规模的常用方法有四种:(1)利润分析法:即用单位资产税后利润的大小比较来确定最佳规模。其优点是有丰富的数据资料,缺点是利润大小不仅取决于经济规模,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而且很难把这些因素的作用与经济规模的影响区分开来。

(2)经验方法:也叫生存试验法,即认为能继续增大产业中的产出比重的厂商的规模就是经济规模,而产出比重太大或太小者就是非经济规模。(3)成本分析法:即运用工厂成本的统计数据,建立工厂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并通过不同工厂的曲线比较,来排除其他因素。(4)工程分析法:即从技术上确定工厂的最小经济规模。此法所得的数据争议最小,在规模经济研究中应用得最多。

通常对经济规模的实际测定,是结合采用上述四种方法的,并依靠资深管理人员的经验。应当指出,适度规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技术水平等环境条件的改变,适度规模既可能增大,也可能变小。

参考文献:

陈及,1996,《西方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杨沫,1989,《产业政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