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286页(1974字)

指政府财政支出超过政府财政收入的部分。

这里的财政收入不包括政府为弥补赤字,通过发行国债而获得的债务收入。存在着不同的财政赤字概念。宏观经济学中为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而区分的两个概念是:实际财政赤字(actual deficit),指实际出现的财政赤字;充分就业财政赤字或盈余(full-employment budget deficit or surplus)又称为结构性财政赤字或盈余(structual deficitor surplus),指产出和国民收入处于充分就业水平时出现的财政赤字或盈余。

之所以要作这样的区分,原因在于:不仅财政政策的变动可以改变财政赤字的大小,即使在财政政策没有发生变动时,仅仅因为经济自身的周期性波动也会引起赤字的变动。

这是因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受产出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其中财政收入以税收为主,它显然会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减而同方向增减,而财政支出,尤其是其中的转移支付部分,一般和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化。由于充分就业财政赤字剔除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它来分析财政政策的性质,即它可以反映出财政政策的扩张性或收缩性。

关于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和通过增加税收来弥补财政收不抵支部分是否有实质性不同的问题,存在着一个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Barro-Ricardo Equivalence Proposition)。该定理指出:因为今天发行国债意味着将来需要增加税收以偿还国债,因此今天通过增加税收来弥补赤字和利用发债(将来增加税收)来弥补赤字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差别。对于该定理是否成立,无论是从实证角度还是从理论角度,仍没有一致的意见。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财政部通过向中央银行借债来弥补赤字,这称之为货币筹资(money financing),又称为赤字货币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往往采取这种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这种方法显然增加了经济中的基础货币量,长期以此方法弥补赤字,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向公众发行国债来筹集资金弥补赤字,这称之为债务筹资(debt financing)。一般认为,这种筹资方式不会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切断了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的必然联系。各国为防止赤字引起通货膨胀,现在一般规定不能通过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方法来弥补赤字。但实际上这并不-定就能避免赤字引起货币增发。如果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保持利率稳定,赤字的增加同样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

原因在于:尽管政府是通过向公众发债来弥补赤字,但赤字的增加一般会引起名义利率的提高,为维持市场利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消除利率上升趋势。此时,政府的国债发行和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购买就有了直接的联系。

当中央银行以货币供给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就不存在财政赤字和基础货币的这种自动联系了。

凯恩斯主义产生之前,各国普遍奉行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一般除战时等特殊时期外少有财政赤字。自凯恩斯主义盛行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需求,以谋求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

财政赤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凯恩斯主义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存在失业时,扩张性财政政策尽管会带来赤字,但会引起需求多倍扩张,促进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这种政策主张受到了新古典学派的强烈批评,他们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十分怀疑。

新古典学派特别强调在政府支出、公债、税收政策以及它们对居民和公司的效应之间的微观联系。

对于持续存在的财政赤字,许多经济学家持谨慎态度,尤其对规模不断扩大的赤字,人们普遍感到担心。如美国,80年代急剧膨胀的财政赤字引起政府、经济学家和公众的普遍忧虑,担心会严重伤害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

着名的美国财政史专家赫伯特·斯汀(Herbert Stein)对此状况评论道,“不能永远持续的事物终究会结束”。这导致80年代末以来美国政府将逐步削减巨额财政赤字作为一项重要的施政目标。

参考文献:

R.Dornbusch and S.Fischer, 1994,Macroeconomics,McGraw-Hill,Inc.

高鸿业、吴易风,1988,《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1985,《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上一篇:投资 下一篇: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