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336页(2861字)

又称PPP理论,是最有影响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这些货币在外国市场上具有购买力,可以买到外国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为这些货币在本国市场上具有购买力,可以买到本国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因此,货币的价格取决于它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就由两国货币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比率决定。

购买力比率即是购买力平价。进一步说,汇率变动的原因在于购买力的变动,而购买力的变动又是由物价的变动引起的,所以,汇率的变动最终取决于两国物价水平比率的变动。

以货币的购买力作为决定汇率基础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西班牙萨拉蒙卡学派关于货币购买力的论述。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议会内也爆发了“金块之争”。金块论者(Bullionists)认为,当时英镑的大幅度贬值,在于英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在通货膨胀率上存在的差异。这亦较早体现了购买力平价的思想。

但是,最早明确地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的,则是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了金本位制。战争结束后,为了解决战时滥发纸币所造成的通货膨胀、恢复汇率的稳定,一些经济学家主张重新实行金本位制。在此情况下,卡塞尔于1922年出版了《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系统地提出了购买力平价学说,指出应以国内外物价对比作为决定汇率的依据,均衡汇率的调整应结合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作出。

卡塞尔由此被公认为购买力平价说的主要倡导者。

购买力平价可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之比决定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若以R表示绝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则: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中隐含着一个重要假设,即各国的同类商品之间差异很小,具有均质性,而且没有任何贸易关税和运输等费用,则一国的价格水平就等于以外币表示的本国货币的价格乘以外国的价格水平。

这就是所谓“一价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即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世界市场上的每一件商品不论在什么地方出售(扣除运输费用),其价格都是相同的。

相对购买力平价,则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各国经济状况及纸币发行量的变化,各国货币的购买力必然相应变化,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要与该时期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比例。

用R1表示相对购买力平价下的汇率,则:

其中,对基期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必须选择“正常”的时期,即汇率等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的时期。如果基期选择不当,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计算就会发生系统偏离。

卡塞尔认为,在纸币流通制度下,购买力平价应该成为各国制定汇率的基础。虽然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由于各国经济情况的不同、运输费用及关税的差异、资本输出及外汇投机等原因,实际汇率未必等于购买力平价,但在国际贸易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的现象只是暂时的,汇率总会回到购买力平价水平上来。

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后至今,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人们围绕它的争论旷日持久,褒贬不一,这也恰恰反映了它的影响之大。

总的说来,该理论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

其合理性在于:(1)该理论揭示了货币购买力和汇率之间的关系,将货币购买力作为汇率决定的因素,在纸币流通的历史条件下抓住了汇率决定的本质。因为当商品价值一定时,货币购买力可以较为可靠地反映出一国货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2)购买力平价说将有关国家的物价水平及其变动直接引入汇率决定中,使得该理论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时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事实证明,凡是通货膨胀较严重的国家,其货币的汇率必然较低;凡是通货膨胀较轻的国家,其货币的汇率就稳定。(3)根据这一理论,一国欲稳定汇率,必先稳定国内物价、抑制通货膨胀。

这一政策主张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长期为许多国家所采用。(4)对该理论的实践检验也表明,在大部分时间相对购买力平价所给出的汇率和长期汇率是很接近的,所以至今人们还常以其作为预测长期均衡汇率的依据。

另一方面,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也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第一,购买力平价理论所依赖的隐含假设“一价定律”,由于缺乏现实基础而很难成立,因而绝对购买力平价说也难以成立。第二,购买力平价的相对形式虽优于绝对形式,但也有其不足。物价总指数的计算包括商品和劳务,而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其生产和消费结构必然存在很大差异,在发达国家劳务消费比重进而物价水平较高,这就降低了发达国家货币的购买力,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所以,因忽视生产及消费结构的影响,购买力平价理论倾向于低估发达国家货币的汇率,高估发展中国家货币的汇率。第三,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说将商品价格看作是决定汇率的惟一因素。实际上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如资本流动、国际收支、政治局势等都是影响汇率的重要因素。

第四,该理论在实践中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物价指数的计算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的价格指数在计算中不可能包括所有商品、劳务的价格,基期的选择也难以准确,因此任何计算出来的购买力平价都不可能代表真实的理论平价。

尽管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着上述缺陷,但时至今日,该理论仍为许多经济学家所推崇,并继续对西方国家的汇率理论与政策发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G·卡塞尔,1922,《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伦敦,康斯特伯。

L·H·奥菲瑟,1976,《汇率的购买力平价学说》,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论文集》。

〔美〕安妮·O·克鲁格,1992,《汇率决定》,上海三联书店。

李敏,1992,《国际金融实务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许少强,1995,《外汇理论与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