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竞争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362页(1843字)

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它是厂商均衡理论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表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与产量的决定。在厂商均衡理论出现之前,均衡价格理论解决了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与产量的决定,证明了资本主义价格机制的完美无缺,适应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需要。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均衡价格理论就无法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势下,西方经济学中就出现了厂商均衡理论,作为对均衡价格理论的发展。厂商均衡理论把资本主义的市场结构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与完全垄断。完全竞争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第一,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与消费者,任何一个人的销售量或购买量都只占有很小的市场份额,以致无法通过自己的买卖行为来影响市场价格,他们都是市场上既定价格的服从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第二,不存在产品差别,也就是生产某种产品的所有厂商的供给都是同质的,其形式、包装等都是无差别的。这样任何一个生产者都无法通过自己产品的特异之处来影响价格。

第三,各种生产资源(劳动、资本等)等可以完全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限制。第四,市场信息是畅通的,厂商与居民户都可以获得完备的信息,完全了解市场价格和所有交易情况,买卖双方只能按现行市场价格成交。在完全竞争之下,市场价格由整个行业的供求关系决定,一旦决定之后,对每一个厂商而言,这一价格是既定的,厂商按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产品,因此市场价格等于平均收益。由于个别厂商产量的变动不能影响市场价格,所以他每增加一单位产品得到的收益(即边际收益)仍与平均收益相等。

在既定的价格下,市场的需求是无限的,即需求有无限弹性,因此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其水平由整个行业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确定,需求曲线代表了价格水平,所以,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重叠为一条线。完全竞争下的厂商均衡可以分为短期的厂商均衡和长期的厂商均衡。在短期内,厂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因此供给可能大于或小于需求。当供给小于需求时,由于供给不足,市场价格会上升(如图1所示)。

市场价格为OP,从P引出的水平线既是需求曲线,又是价格线。价格线处于能使厂商盈利的位置上。

厂商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应使产量达到MC=P的水平上,即相应的MC曲线与需求曲线D的交点E的产量水平OQ1,这时平均收益为Q1E,平均成本为Q1F,单位产品的利润为EF,总收益为Q1E·OQ1,总成本为Q1F·OQ1,总利润为EF·OQ1,即图中阴影表示的矩形。在产量超过OQ1后,MC>P,增加任何产量都会降低总利润,产量小于OQ1,MC<P,增加产量能增加总利润,产量等于OQ1时,MC=P,产量为OQ1,总利润为最大,存在超额利润PP1FE。

当供给小于需求时,由于供给过剩,市场价格会下降(见图2),同样的分析可以看到亏损部分为P2PEF=总成本Q1F·OQ1-总收益Q1E·OQ1

但是,从长期来看,厂商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

这样,如果出现供小于求的情况,有超额利润存在,厂商就可以扩大生产,其他行业的厂商也可以进入这一行业。于是,整个行业的供给增加,价格下降,超额利润消失。

反之,如果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有亏损存在,厂商就可以缩小生产,或退出该行业。于是整个行业的供给减少,价格上升,亏损消失。如果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就实现了长期均衡。这可用图3表示,这时,总收益=总成本=OQ1·Q1E,既无超额利润也无亏损,于是实现了长期均衡。因此,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短期均衡的条件为:LAC=MR;长期均衡的条件为:LMC=MR=LAC=AR。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整个社会的生产。

通过价格机构的调节,每个厂商都可以把生产规模调到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从而使生产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图1

图2

图3

参考文献:

[美]萨缪尔森,1982,《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美]斯蒂格利茨,1997,《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收益递减规律 下一篇:不完全竞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