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增长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382页(2570字)

平衡增长的思想可以追溯到约翰·斯图加特·穆勒(John.Stuart.Mill)对萨伊(Say)定律的重新表述。

穆勒(1844)指出,当生产创造特定供给,投资创造特定生产能力时,它们产生的收入创造一般需求,这些需求被分配到很多产品上。所以,为了使额外的生产能力结构与额外的需求结构相称,投资必须在经济的不同部门和行业中按相同的比例进行,使各产业部门按相同的比例增长。这就是平衡增长的基本含义。

但是平衡增长的理论首先是由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和拉格纳·纳克斯(R.Nurkse)最早提出的。

40年代初,当时执教于英国伦敦大学的保罗·罗森斯坦-罗丹受东欧工业化之托,开始研究东欧和东南欧比较落后地区在战后如何进行工业化的问题,提出了有名的“大推进”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平衡增长理论(1943)。保罗·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发展中国家为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

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增加资本投资,促进资本形成。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被贫穷所困,工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因而小量的投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各个工业部门,包括基础设施部门投入资本,通过这种投资的推动,冲破市场狭小的束缚,实现工业化,以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

保罗·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平衡增长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存在着“不可分性”,这种不可分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社会固定资本的不可分性;(2)储蓄的不可分性;(3)需求的不可分性。

不可分性的产生是因为各项经济活动存在着最小经济规模。

在需求方面,它是指市场规模必须扩大到一定程度才能适应满足最小经济规模所要求的投资量的产出,保证经济活动的获利性;在供给方面,它是指投资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相互创造与吸引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因此,平衡增长包括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

一方面投资应大规模地进行以克服不可分性产生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各部门应平衡增长以相互利用外部经济。

5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拉格纳·纳克斯提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平衡增长理论(1953)。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贫困的恶性循环,在供给方面,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意味着低收入;在需求方面,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导致低收入。供给和需求这两方面的恶性循环,使发展中国家无法摆脱贫困状态。

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纳克斯主张全面增长的投资计划,通过同时在许多工业部门之间互相提供投资引诱,使各部门投资有利可图,资本形成就有可能,从而摆脱恶性循环。纳克斯认为,各部门的生产和投资应同时但应按照不同比率进行,因为各部门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小不同。价格与收入弹性大,说明该部门发展不足,应多投资于这些部门,以促进各部门的均衡发展。反之,价格与收入弹性小的部门,则应投入较小比例的投资。因为弹性小,意味着其发展已相对过快,应以较慢的速度发展该部门,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衡发展。

关于平衡增长的途径,平衡增长论者认为,通常的价格刺激并不能迅速生效。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不完善,价格刺激的有限作用可能因投资的不可分性和技术不连续性的障碍而得不到发挥;另一方面,即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很大,要在短期内集中大量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比例配置于各部门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实行国家干预,通过宏观经济计划化,实现平衡增长。

西托夫斯基(Scitovsky,1959)指出,二战以后一段时期里,平衡增长成为发展经济学家的时髦学说,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在制定三、四或五年计划来协调投资的范围时受到这种学说的影响,但是他们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实际上并不认真重视平衡增长学说,而流行的政策是进口替代工业化。结果,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不但仍然不平衡,而且变得更加偏离平衡增长的方向,比较典型的是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重视汽车、大型厨房用具和石油化工产品,而忽视了比较简单的制造品和加工工业。这种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新型现代化工厂的长期利用不足与对食品的过度需求。因此,平衡增长理论受到了由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倡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挑战。

参考文献:

Hirchman.A,1958,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Mill.J.S,1844,Essays On Some Unsettled Questions of Political Economy,London: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1948.

Nurkse.R,1953,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Oxford:Basic Blackwell.

保罗·罗森斯坦-罗丹:1943,《东欧与东南欧的工业化问题》,《经济学杂志》6~9月。

蔡思复、张燕生主编,1991,《发展经济学概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陶在朴,1989,《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战略管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陶文达主编,1992,《发展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