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别尔曼建议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497页(2239字)

叶·格·利别尔曼(E.Либеpман)是苏联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的教授,经济学博士。

1897年出生,1920年毕业于基辅大学,1924~1925年留学德国,研究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制度。后又就学于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并于1932年毕业。1957年为经济学博士,1958年为教授。

曾任《经济科学》杂志的首任编委。

着有《论工业中的利润和计划化》(1950)、《机器制造厂的经济核算》(1950)等着作。1962年9月9日,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在这篇以后被称为“利别尔曼建议”的文章中,作者率先较为全面地提出了以利润为核心的国营企业管理方案。

这篇约合中文6000多字的“建议”,首先对当时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认为计划管理体制过分集中,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以及评价和奖励制度不合理是导致企业缺乏生产主动性、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利别尔曼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和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和制度,在于计划、评价和奖励生产单位的工作方法。”因此,应该“让企业有可能自行考虑采用哪些指标更合理,以达到最终效果:以最大的生产赢利获得最好的、使用单位真正需要的产品。”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利别尔曼对如何克服苏联当时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1)以“经济方法”代替“行政方法”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要减少国家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权限,除产品的产量、质量以及交货期限由国家规定外,其他一切指标由“企业自行编制”,企业可以在合同、订货、利润、奖金基础上独立制定自己的计划。(2)以获利多少来评价和奖励企业,利润应当成为衡量企业效率的最后的总尺度。

国家要“为各个部门以及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大致相同的各类企业,制定并核准供长期使用的计划赢利定额”,从而根据企业赢利的多少来评价企业工作的优劣。(3)改革奖金分配制度。

把奖金与企业的赢利状况联系起来。制定“随赢利率的变化的奖金比率表”,并“根据赢利(利润与生产基金之比)规定各种物质奖励的统一基金。

”还要制定企业奖金的使用办法,“考虑扩大企业把奖励基金用于集体奖励和个人奖励方面的权限”。(4)国家制定价格,应为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提供赢利。

“规定灵活制定新产品价格的原则和程序,以便使更有效的产品既对生产单位也对使用单位,即对整个国民经济都能够提供赢利。”

利别尔曼建议的中心思想是要通过利润这个经济杠杆,刺激鼓励企业接受高计划任务,挖掘生产潜力,克服国家与企业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它主张把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企业应向国家缴纳与其所占用的生产基金相适应的利润,国家则按企业上交利润的多少来评价企业工作的优劣。

企业的奖金应按照其实际取得的赢利的高低来提取。可见,利润这个指标在利别尔曼建议中起着核心的主导作用。

利别尔曼建议发表后,在整个苏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诱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也予以了积极的支持,还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对各种建议进行研究。

1964年1月这个委员会提出了“大规模进行试验的建议”。随后在乌克兰和列宁格勒等地率先进行试验,而后又在莫斯科和高尔基城的两家缝纫联合企业中全面试行。

然而,就在这个建议准备进一步在全国推广的时候,赫鲁晓夫下台了。苏联1965年的经济改革虽然把利润当成企业完成工作的指标和对劳动群众进行物质刺激的基础,但利别尔曼的建议没有得到实施。

利别尔曼建议无论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改革还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的理论意义在于,正确地指出了企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找到了社会主义传统经济体制弊端的症结所在,为进一步的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思路;促进了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对于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改革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对经济杠杆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具有重要价值;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也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当然,由于受到当时苏联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客观条件和人们思想理论认识水平的限制,“建议”对经济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把改革的任务过于简单化,过分夸大和高估了利润等经济杠杆的作用,没有从整体上充分考虑影响改革的各种其他因素;与此同时,“建议”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没有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和认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所以,对这一问题的理论认识,在相当程度上仍停留在传统经济理论上,即企业仍然只是国家机关的附属品,强大的传统经济理论和习惯势力限制了讨论的深入。

参考文献:

利别尔曼,1962,《利润、计划、奖金》,载于(苏)《真理报》9月9日。

孙尚清、刘翰辰、章良猷编,1965,《苏联报刊关于利别尔曼建议的讨论文集》,三联书店。

陈之骅主编,1995,《苏联史纲》(1953~1964),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考斯塔的改革理论 下一篇:布鲁斯模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