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502页(1741字)
父爱主义是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首先提出并不断使用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经济学中的所用的父爱主义是指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中国家和政府对国营企业采取的那种类似于慈父溺爱儿子式的态度与方式。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各国无一例外地使国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和具有决定性的统治地位。经过数十年的运营,这些企业都形成了对国家和政府的极大依赖。即使经过一定程度改革,这些企业仍然存在双重依赖:对市场的依赖,即依赖投入的购买和产出的销售;同时,企业也依赖于上级政府机构。第一种关系是横向关系,买者和卖者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不存在上下级关系。第二种关系是纵向关系,企业在法律上是隶属于上级政府机构的。
这些机构有权发布国营企业必须服从的有约束力的决定。父爱主义产生于第二种关系中,但也与第一种关系的不发达有关。
在这种关系中,国家对企业慈父般关怀,企业像没有长大的孩子般依赖父亲。这种依赖关系的产生,是特定的制度条件造成的。
在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中,有效经营与利润之间存在着相当强的相关关系,即企业的利润的多少和经营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它在生产和市场方面的成功与否。然而在传统社会主义企业中,企业经营和利润之间的联系由于过多的政府干预而严重削弱,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具体经营事务都受到上级机构的干预,一个家长式的国家或政府几乎自动地保护一切陷于困境的企业,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如各种补贴、软信贷、延期偿还、免税等措施,使它们摆脱困境。
当企业亏损或成本过高往往会得到国家的补贴,这种补贴可以是一次性,也可以是定期的;可以附加在企业的某种产品上,也可以作为对企业全部活动的补贴。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家讨价还价来提高产品价格,而不考虑市场情况。企业经常能够获得免税优惠以弥补因成本提高而造成的亏损,企业也可能因为债务不能按期支付而获得免税。在信贷制度方面,企业可以不顾银行利率高低而向银行借款,且往往不能按时归还,银行也无计可施。
这种种预算软化的现象,是国家对企业慈父般爱护促成的,从而造成企业对国家的依赖。
国家与企业之间,或者国家与非盈利机构之间的这种父子关系,是产生投资饥渴的主要原因。
因为企业不必担心,不必自我限制,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地进行投资扩张。投资问题同国营企业的进入与退出问题紧密相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在盈利条件下才能生存,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自然选择”企业的生存,或者国家允许亏损企业在其资信还未完全丧失以前生存一个短时期。
长期亏损、无力偿还债务因而失去资信的企业应通过破产或由生存能力强的企业吞并等有规则的法律程序逐出企业界。然而在传统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自然选择基本上不能发生。因为社会中存在着接近各个中央组织的“院外集团”和代表,为拯救亏损企业进行长期的斗争,通过各种办法获得资金以弥补。
在多数情况下,通常的“软预算约束”现象占统治地位,企业可以由于得到外部援助而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同上级行政机构的良好关系要比其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重要得多。企业也有被清理整顿的,但那是上级主管部门的决定,而且通常不是依据盈亏和商誉标准作出的。
企业间也有合并,但在很多情况下被吞并的企业比吞并者盈利更多,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合并以后利润减少。总之,企业的进入和退出,“生”或“死”,很少是由市场决定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行政当局决定的。这当然更进一步促使企业对上级机构的强烈依赖与上级机构对企业的“父爱”。随着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和政府对企业的父爱主义不断减少,企业对国家和政府的依赖也不断降低,但要直到改革成功才能完全消除这种父爱。
参考文献:
亚诺什·科尔奈,1986,《短缺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亚诺什·科尔奈,1987,《矛盾与困境》,中国经济出版社。
亚诺什·科尔奈,1988,《突进与和谐的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