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莱斯基的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500页(3548字)

米哈尔·卡莱斯基(Michal Kalecki)1899年生于波兰罗兹,是经济动态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这三个领域的早期开拓者之一。

年轻时代曾在华沙和格但斯克的工业学院学习土木工程,由于经济原因被迫中途辍学。然而,对大量实际经济问题的接触和思考激发了他的经济学天赋,遂于1929年以优秀的论文进入华沙的经济周期与价格研究所,开始了毕生的经济学家生涯。其间发表的《经济周期概论》和其他文章标志着他先于凯恩斯发现了被称为“凯恩斯理论精髓”的内容同时在某些重要观点上又与凯恩斯截然不同。1936年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赴瑞典和英国从事研究,与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等多位剑桥经济学家建立了学术联系。

1940年转往津大学统计研究所工作,主要致力于经济动态理论和充分就业问题的研究。1945年离开牛津到蒙特利尔的国际劳工局工作,次年赴纽约联合国经济署任职,负责撰写当年的世界经济发展报告。

通过对东欧经济发展状况的考察,卡莱斯基产生了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增长问题的灵感。1954年,当行动受到麦卡锡主义侵害时毅然辞职,并于次年返回祖国波兰定居。

回国后,卡莱斯基一度出任波兰政府的计划委员会顾问,参与远景规划的制定。

1963年发表《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导论》,将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与解决途径概括为一种普遍学说,由此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从实践意义上讲,该着作是制定中央计划的决策依据。然而,卡莱斯基的理论和建议却没有得到波兰最高领导的肯定和重视。

相反,在1968年的反犹反知识分子运动中,卡莱斯基及其学派在劫难逃,成了重要攻击目标。幻想破灭之后,他仍然继续投身学术活动。1969年复活节期间,卡莱斯基赴剑桥大学访问,作了题为“不同制度下的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讲,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全部研究领域和成就,其中的精辟分析给剑桥师生留下了难忘印象。

1970年,卡莱斯基在华沙病逝。

1972年,剑桥大学出版社根据他的遗愿,将他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论着结集出版,名为《社会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经济增长文选》,使卡莱斯基的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广为流传,对当代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莱斯基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是投资率和增长率的决定。

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通常存在着投资膨胀的倾向,这种倾向是社会主义国家难以处理积累与消费矛盾的根源。理智地选择积累率和消费率是卡莱斯基增长理论的出发点。

卡莱斯基把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划分为:生产性固定资本投资,存货增加,非生产性固定资本投资,个人消费,集体消费,进出口差额。

其中前三项之和为消费,如果进出口平衡,国民收入就等于消费加上投资。

对于既定的国民收入,投资和消费互为反比例变化。这一等式所体现的,就是消费和积累之间的矛盾。

在卡莱斯基增长理论中,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投资的生产效应。即对于一定的投资系数m=I′/△Y生产性固定资本投资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为△Y=I′/m。第二,设备损耗的负效应。

即设备报废使生产能力缩减导致国民收入减少,△Y=aY,a为折旧系数,表示国民收入减少量占国民收入的固定比例。第三,改善设备利用程度的效应。

即不增加投资,因改善现有生产能力利用率而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Y=uY,u是现有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改善系数。据此,年国民收入增加量为:△Y=I′/m-aY+uY,两边同时乘以1/Y,得r=i′/m-a+u,其中i′=I′/Y,是生产性固定资本投资率。

引入存货增加,得到一般投资率i,从而形成了卡莱斯基的一般增长模型:r=i/k-m/k(a-u)。其中k是包括存货在内的一般投资系数。上述模型表明,投资率i,投资产出系数k,生产性固定资本投资系数m,折旧系数a和改善系数u是决定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它们共同决定实际增长率。而且,这种实际增长率无法突破由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劳动人口自然增长率所规定的增长率。

在达到增长率的自然界限之前,就会遇到种种限制。在卡莱斯基的增长理论中,限制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积累与消费的矛盾。

投资率的提高具有两重性:一是决定长期增长率的提高,二是导致短期消费率的下降。

这就是积累与消费矛盾内含的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冲突。两种利益的平衡关系则是适度积累率和增长率的决定基础。根据投资率变动结果的二重性,卡莱斯基构造了长期利益增长曲线和短期消费损失曲线。前者由技术关系决定,后者以消费者心理反应为基础,这种心理反应是政府的决策依据。

故后者又称为“政府决策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决定了适度的积累率和增长率。第二,劳动力供给状况。劳动力需求是经济增长率的增函数,经济增长使劳动力储备趋向枯竭,引起投资替代劳动,导致投资率提高,通过影响政府决策曲线,直接降低适度增长率和相应的积累率。

第三,国际贸易状况。随着增长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稀缺导致要素部门产出出现瓶颈从而进口需求增加,为取得进口所需外汇出口必须扩大,但是会遇到出口能力和国外需求的双重限制。为克服双重限制,就需要提高积累率和降低消费率以实现进口替代,同时降低汇率或通过政府补贴来扩大出口。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贸易条件恶化,限制了社会可能选择的增长率。面对上述种种限制,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进步,通过提高资本集约化程度,缩短设备生命周期,改善现有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率来提高国民收入增长率。卡莱斯基增长模型中,还包含了总增长率与投资结构的相互关系:投资结构即总投资在部门间的分配比例,取决于投资率和投资品生产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差。

这里,增长结构即投资品和消费品产出的相对增长速度成为决定投资结构的中介。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卡莱斯基形成了一套制定远景规划的方法。

在规划中可以把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作为最重要的参数,选择计划的正确方案实际上就等同于选择适当的国民收入增长率。

卡莱斯基的方法与哈罗德-多增长模型特别是与这类模型的新古典变体是否类似,这一点历来存在争议。

需要指出的是,新古典增长模型假定了一个理想化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不存在有效需求问题,因而这类模型仅适用于有效需求问题确实已经得到解决的经济当中。但是,正如卡莱斯基所强调的那样,新古典增长模型忽略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基本问题,诸如增长轨道的转换和国内瓶颈与外贸失衡所形成的障碍。

然而,这些却都是卡莱斯基模型所着力探讨的问题。

卡莱斯基是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的始创者。作为最早的尝试,理论中难免存在某些缺陷。卡莱斯基曾经坦率地承认经济分析及其结论的正确性是有限的。在这些限度内,他力求精确,使结论合乎逻辑,不因为任何理由而退让。一个资本主义的批判者,在资本主义批判者中却被孤立,这就是卡莱斯基一生的学术命运。然而,这却丝毫不能动摇卡莱斯基在经济学术史上的地位。正如克莱因(L.R.Klein)所说,卡莱斯基“对我们时代的经济学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

就思想的震撼力而言,这一评价并非过誉之辞。

参考文献:

Kalecki,M.1972,Selected Essays on Economic Groivth of the Socialist and the Mixed Econom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siatynski,J.1988,Michal Kalecki on the Socialist Economy,London:Macmillan.

Sawyer,M.C.1985,The Economics of Michal Kalecki,London:Macmillan.

Feiwel,G.1975,The Intellectual Captial of Michal Kalecki Knoxville: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199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