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582页(1302字)
是对邓小平同志有关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形象总结。
邓小平同志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刻总结了我国实践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的历史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致富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分配,主张勤劳致富,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致富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从经济运行的最终结果来界定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共同富裕,还是两极分化,就是区别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的重要标志。这是从最终结果来界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学传统观念的突破。长期以来,人们孤立地抽象地把是否实现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看作是划分两种经济制度的区别、评价各自优差的标志。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中国经济走上片面地追求一大二公,为生产而生产的歧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不能孤立地抽象地看财产的归属,也不在于是否用计划配置资源或用市场配置资源,关键要从结果看财产占有和资源配置方式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实现区同富裕。(2)平均主义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从1957年至1978年,‘左’的问题使中国耽误了差不多20年,中国在这一时期也有发展,但整个社会处于停滞状态。那段时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0元,城市职工月收入60元。在近20年的时间没有变化,按照国际标准,一直处于贫困线以下。”在改革前20年,我国分配制度基本状况可以用一平二低来概括。所谓平就是平均主义;所谓低就是收入低;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邓小平同志针对中国的改革前的经济现实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强调要打破平均主义,真正实现按劳分配,提高劳动效率。
“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
”(3)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区域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消除。
所以共同富裕是个渐进的过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其中,部分人部分地区富得快一些。
先富带后富,这样递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分配方式的改革必须促进生产力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贫富差别是相对性的和过渡性的,强调分配方式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随时要克服平均主义倾向,但同时,也要防止两极分化。
参考文献:
邓小平,199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
于祖尧主编,1997,《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个人收入分配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