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谢尔-俄林定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780页(2104字)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Eil Filip Heckscher)和俄林(Berril Ohlin)在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基础上创立的、用于解释国际贸易分工基础的理论学说。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是单一生产要素理论,它用耗费在商品中劳动时间即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来论证比较成本,认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各国生产要素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这一理论不能解释在各国生产要素生产率相同情况下存在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

赫克谢尔和俄林根据贸易国经济结构中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状况来说明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因此其理论又称为要素禀赋理论(Theory of Factor Endowment)。

1933年,俄林在其出版的《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正式提出要素禀赋理论,用在相互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理论代替李嘉图的单一生产要素理论。

由于俄林在书中采用了他的老师赫克谢尔的主要观点,因此这一理论被称作赫克谢尔-俄林定理,简称H—O定理。

H—O定理以以下假设为前提:(1)生产要素在区域或国家内部能够自由流动,而在区域间及地区间不能自由流动;(2)商品能够自由流通,实行自由竞争;(3)不存在规模经济;(4)两国的技术水平是一样的。在此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以下两个:一是两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二是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即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不同。

所谓生产要素禀赋,是各国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如有的国家劳动力丰富,有的资本丰富,有的土地丰富等等。一般地,一个国家丰裕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就便宜;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就贵些。

每个国家各种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可能一样,其要素价格也就有高有低。因此,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各国应生产使用本国禀赋较多、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供出口,贸易双方都可从中获益。

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亦即所谓使用生产要素的密集度。不同商品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密集度是不一样的,根据商品中所含有的密集程度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的不同,可把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不同种类。这种生产商品所投入的要素组合比例的不同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各国应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佳组合,生产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的产品,以获得比较成本优势。

鉴于各国要素禀赋比率和不同要素使用比率对比较成本的影响,俄林得出的结论是:“贸易的首要是条件某些商品在某一地区生产比在另一地区便宜。在每一地区,出口品中包含着该地区拥有的比其他地区较便宜的、相对大量的生产要素,而进口别的地区能较便宜地生产的商品。简言之,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昂贵的商品,而出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宜的商品。”

概括说来,俄林的逻辑思路是: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产生商品价格差异的是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商品生产成本比率不同,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同;生产要素价格比率的不同,是因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所以,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分工最重要的基础。

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它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的则是在生产上大量使用该国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各国比较利益的地位是由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充裕程度决定的。

赫克谢尔-俄林定理被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它在继承比较成本利益学说、承认比较成本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原因的同时,又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不单比较两国两种产品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而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从一国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最根本的因素来解释比较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这无疑是对比较利益学说的发展和创新,也使理论的分析更接近现实,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不过,该理论总的还是使用的比较成本的分析方法,其脱离现实的一些假定及静态的分析方法是它的主要缺陷。

参考文献:

伯尔蒂尔·俄林,1986,《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

姚曾荫主编,1987,《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

范家骧,1985,《国际贸易理论》,人民出版社。

多米尼克·萨尔瓦多,1992,《国际经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新古典增长模型 下一篇:里昂惕夫之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