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层次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792页(2097字)
该理论是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划分成五个相互递进层次,用来说明人类动机的理论。
它是美国着名哲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造人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在40年代提出的理论。
马斯洛假设人类的基本需要按照其强度不同排列成一个等级层次,分成5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虽然所有的需要都反映人的本性,但一些比另一些更加强有力,层次越低的需要其强度越强,层次越高的需要强度越弱,并更加清楚地表现出人的特性。(1)生理需要:这类需要是人类与动物共同具有的,并同生存直接相关的需要。
包括饮食、性、排泄和睡眠。生理需要如果不能有起码的满足,它就会完全地支配这个人的活动。对于多数人来说,这类需要是很容易获得满足的。(2)安全需要:它包括对住宅、工作场所、秩序、安全感和可预见性等的要求,处在这一层次的人,首要目标是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这类需要可清楚地体现在儿童身上,他们需要有依靠和确定的生活常规。安全的满足能使一个人感到他生活在远离各种危险的环境中。(3)归属与爱的需要:随着前两种需要的满足,个人便将开始以归属需要为其内驱力。人需要爱与被爱,如果这种需要没有满足,人就感到孤独和空虚。
马斯洛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团体或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得到相互关心和照顾。(4)尊重需要:这类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别人对自己重视,相应地产生了威信、认可、地位等情感;另一方面要求自尊,与此相应的是能力、胜任、信心等情感。这两类情感一般都来自个人从事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它的缺乏导致失落感和自卑感。
(5)自我实现:位于需要层次的最高峰,能达到它的人叫做追求自我实现的人,但这类人为数不多。自我实现是指人的潜力、才能和天赋的持续实现,人的终身使命的达到与完成,人对自身的内在本性的更充分的认识与承认,不断地向人的综合与统一迈进的过程。
另外还有一些与基本需要有关系的情感和愿望,它们也是一些社会动机:(1)认知和理解的欲望:它们与基本需要的满足有关。换言之,认知与理解是解决问题和克服障碍的工具,从而保证基本需要得到满足。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可以部分地解释人们对一般问题表现出的惊讶,对知识、真理和智慧的探求,以及对解决自然界之谜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2)审美需要:这是对诸如秩序、对称、趋合、结构和活动完成那样一类东西或事情的需要。它们可以在成年人与几乎最普通的儿童身上都可以发现这种需要。在每一种文化,即使是原始人文化,都可以见到人类审美需要的证据。
马斯洛把高层次与低层次的需要之间差别总结为:(1)需要的层次越高在进化过程中出现得越迟。(2)在个体发展中,高级层次需要一般到中年才会产生。(3)高级层次需要与生存的关系不如低级层次需要来得那么密切,满足他们的冲动并不十分迫切。(4)虽然高级层次需要与生存没有联系,但它们的满足更值得追求,因为这类需要能引出更深刻的幸福体验,达到精神安宁和内在生活的充实。(5)高级层次需要的出现和满足,比低级层次需要的出现和满足要求更多的先行条件,要求更好的环境。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促使人们比较普遍地注意到人的需要这个重大问题。
十九世纪末边际主义出现后,经济学家开始重视对人的需要的研究,提出效用理论。需求(Demand)和需要(Need)是有区别的。
需要是从人类的本性出发提出,它是引起需求的心理动机;而需求则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形成现实的购买力。可以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经济学研究的效用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
当时马斯洛提出理论主要依据观察,并没有严密的试验材料作依据。后来霍尔(D.T.Hall)、诺盖姆(K.E.Nougaim)、劳勒(Edward E.Lawler)和萨特尔(J.Loyd Suttle)等人做了大量试验,发现这个理论有些缺陷。
主要是:(1)虽然一般来讲已满足的需要的确不再起促进作用,但怎样才算满足,意义不够明确。尽管在一定时间内有某一层次的需要起主导作用,但这并不能证明已满足的较低级层次的需要就不能起作用。
(2)当生理需要合理地满足以后,无法预测哪种高级层次需要将成为下一种必须满足的需要,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的需要先后顺序。(3)相邻两种层次需要的时间间隔无法确定。
有证据表明,各种需要在一个人身上出现的可能更多地是同年龄和事业水平有关,而不是同低级层次需要满足有关。
参考文献:
马斯洛,1988,《动机和人格》,华夏出版社,1988年。
孙耀君,1987,《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