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收入假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798页(2199字)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发展起来的消费函数理论。
它包括弗里德曼(Friedman,M.)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里安尼(Modigliani,F.)的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 Hypothesis)。原先西方学术界强调这两种假说的差别,现在认为它们是互补的。
与绝对收入假说和相对收入假说不同的是,弗里德曼和莫迪利安尼的假说对消费支出和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区别。
他们把时间因素引入消费函数分析,把消费看作为随时间推移的现在和未来资源的最优配置。
(1)持久收入假说。弗里德曼1957年出版了《消费函数理论》一书,正式公布了他的持久收入假说。
早在该书出版之前,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理论已经通过该书的文稿广为流传。他认为收入可分为暂时收入和持久收入。前者指偶然得到的收入;后者指消费者可以预料到的长期性的收入。
与此相对应,消费分为暂时消费和持久消费。
暂时消费指非经常性的消费;持久消费指正常的、计划中的消费。因此,暂时收入与暂时消费之间,或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率,只有持久收入(Yp)和持久消费(Cp)之间存在固定比例关系:Cp=KYp(0<k<1)式中K决定于利息率、消费者偏好和消费总物质财富等因素。
持久收入大致相当于消费者一生的收入。弗里德曼把消费者个人或家庭借以取得收入的财富形式分成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持久收入是以个人或家庭拥有真实财产、金融资产和人力资本的价值作为计算基础的。个人天赋的、获得性的技能和教育水平是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
他认为,持久收入是个人或家庭拥有的这些财富预期得到的平均收益的总和。既然消费者的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存在固定比例,显然储蓄在持久收入中也占有一个固定比例。
由于弗里德曼假定,暂时收入与暂时消费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么,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零。全部暂时收入将成为储蓄,现实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
显然,他的这个假定很难与现实相吻合,通常的情况是偶然的收入增加会刺激消费。弗里德曼对此的解释是,偶然获得大量意外收入的人可能会购买耐用消费品。但这是增加个人财富的一项投资,耐用消费品在此后提供的服务才是消费。由此可见,持久收入假说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消费者的长期、可预料的收入作为解释现期消费的主要变量。
(2)生命周期假说。莫迪利安尼等人提出的这一消费理论,是用由消费者一生的收入波动,而不是用现期收入来说明长期消费函数的特征的。这种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仅决定于其现期收入,更重要的是决定于其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的预期长期收入。
生命周期假说有时也被称为持久财产假说。
假定消费者根据其一生的预期收入来规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方式,那么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其表现形式不同。这种假说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壮年和老年。
在少年时期,没有收入只有消费,存在着负储蓄;在壮年时期,收入逐渐到达高峰,这一阶段的收入用于偿还少年时期的债务或储蓄起来用于养老。这时储蓄率为正值,平均消费倾向相对降低;到了老年时期,收入下降,为了维持原来的消费水平,就要动用为养老而进行的储蓄,因而储蓄率为负值。
莫迪利安尼认为,如果计算一生收入的现值,那么消费者的消费与一生收入现值的比例是不变的。只有当各种社会经济因素使得消费者的收入和财产状况发生变化时,其消费才会受到影响。
持久收入假说把消费(资源最优配置意义上的)同持久收入的流量联系起来,消费者通常被假定为寿命无限长的个体。储蓄是为了让现在与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隐含在市场上真实利率的边际转换率。
从这方面看,可以说持久收入假说强调储蓄的遗赠动机(Darby,1972)。而生命周期假说假定消费者把他们的全部收入在一生中都消费完,储蓄被看作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调节收入与消费的平衡而已,因此,像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这类能改变消费者生命不同阶段中消费和收入结构不协调程度的因素,可能会对总储蓄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Darby,M.R.,1972,Consumption Function in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Macmillan Press Lit.1987
Friedman,M.,1957,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Y.
Modigliani,F.,1949,Fluctuations in The Saving-Income Ratio in Conference on Research on Income and Wealth,Vol.XI,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