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惕夫,瓦西里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917页(3114字)
【生卒】:1906~
【介绍】:
当代俄裔美国经济学家,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创始人,197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1年考入列宁格勒大学专修社会学,1925年获社会学硕士学位。1926年进入德国柏林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经济学,并于1928年获博士学位。
1928~1929年曾出任中国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顾问。1930年回德国基尔大学担任研究助理。
1931年后移居美国,并长期就职于哈佛大学。1975年以后任纽约大学教授。曾于1952年担任经济计量学协会会长,1970年担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并兼任许多政府部门顾问职务。由于在发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方面的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里昂惕夫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发明、发展和应用上,他提出并建立了投入-产出法的理论体系,并将其推广应用到重要经济问题上。里昂惕夫的主要经济着作有:《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The Srtucture of America Economy,1919-1929”,1941);《美国经济结构研究》(“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1953,与他人合着);《投入-产出经济学》(“Input-Output Economics”,1977);《世界经济的未来》(“The Future of the World Economy”,1977);《经济学论文集》(“Essays in Economics”,3vols.,1966,1976,1977)等。
20~50年代,里昂惕夫主要致力于建立投入-产出理论体系。1936年公开发表论文《美国经济体系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Quantitative Input and Output Relation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文中论述了“投入-产出”的思想,它标志着投入-产出法的正式问世。
所谓投入-产出法,就是“用新古典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之间在数量上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经验研究”。它先根据统计资料将国民经济中各部门投入原材料、劳动与生产出产品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在一张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上反映出来,然后利用数学方法,将这种部门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列成一个线性方程组。从投入-产出表可以直接计算出各部门间的投入系数(技术系数),通过对线性方程的求解,就可以计算出投入系数的逆系数,从而揭示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内在联系。
对每个生产部门而言,技术系数规定生产每个单位的每种产品需要中间产品的数量。
投入-产出法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封闭式模型向开启式模型、从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的发展过程。封闭式模型把居民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部门,是模型中的内生变量,它的投入是各种消费品和劳务,产出的是劳动量(人/年)。而开启式模型则把居民消费与政府购买、出口、库存量的增减、资本的增减等都作为模型的外生变量,统称为“最终需求”。用开启型投入-产出模型可以考察最终需求与各部门总产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来建立价格体系的方程组,计算各部门产品的均衡价格。
静态模型只反映某个时点上的经济状况,而动态模型则要把时间因素包括进去,并将资本变化与产量变化的关系纳入模型。
后来他又在相关论文中将动态模型改为差分方程形式,并通过系数来联结不同年份资本投资、生产能力增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并且,他还进一步研究了动态模型求逆的形式。在里昂惕夫提出投入-产出法理论以后,不仅美国编制过1919年、1929年、1939年、1947年与1958年、1963年、1966年的投入-产出表,而且全世界已有近100个国家也相继编制了不同年份的投入-产出表。
联合国于1968年推荐将投入-产出表作为西方国民核算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50年代开始,里昂惕夫主要致力于将投入-产出法用于分析研究各种经济问题。他认为,投入-产出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用来研究一个国家和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问题,也可以用来研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或一个私营企业的经济问题,同时,它还可用于分析国际经济关系。这些问题包括:生产结构、动态分析、成本与价格、计划与预测、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对外贸易、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裁军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等。
里昂惕夫在1954年发表的一篇着名论文《国内生产与国外贸易:美国资本状况的再考察》(“Domestic production and foreign trade:the American capital position reexamined”)中,发现美国的出口品是劳动密集型的,而进口品却是资本密集型的,这一发现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所谓的“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kscherOhlin theorem)相矛盾。根据这一定理,像美国这样资本资源较劳动资源更加丰富的国家,应倾向于出口具有资本-劳动比率较高的部门所生产的商品,而进口那些由资本-劳动比率较低的部门生产的商品,这-发现已被称作“里昂惕夫悖论”(Leontief’s paradox)。它导致了大量旨在解释这个“悖论”的丰富的理论作品的产生和经验研究工作的开展。被称为“线性生产理论”的现代经济理论的整个分支就是受投入-产出分析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
由于投入-产出分析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大量的线性方程组,因此就必然导致矩阵代数的运用,矩阵代数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广泛运用是里昂惕夫的成就的另一项重要影响。
70年代以后,里昂惕夫不仅强调运用投入-产出法以实现经济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还力图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来帮助实现联合国的国际发展战略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调整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国际经济关系,从而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保证稳定地加速这一代和未来几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并帮助联合国的会员国制定减轻贫困和失业,同时又保持甚至改善全球环境免除污染计划,达到既定经济目标。
参考文献:
世界经济编辑部编,1985,《荣获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四川人民出版社。
经济学动态编辑部,1984,《当代外国着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宏昌编译,1997,《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69~197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伯纳德·卡茨编,199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传记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杨建文主编,1990,《20世纪外国经济学名着概览》,河南人民出版社。
Robert Dorfman,1973,Wassily Leontief s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Swedish Journal of Economics,vol.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