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房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60页(1001字)
心脏正常搏动的起源部位。
由英国的Keith和Flack于1907年发现。曾有窦耳结(sinoauricular node)、窦结(Sinus node)、Keith-Flack结(Keith-Flack-node)等名称。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的界沟上端心外膜深面约1mm的右心房壁内,表面无心肌覆盖。结的长轴与界沟平行,有的可骑跨至右心耳嵴连接处的左侧,有的则更偏右下方。
窦房结的主要膨大部分位于界嵴的静脉窦侧,并贯穿心房壁的全层。窦房结长为10~15mm,最宽处为3~5mm,最厚处为1~2mm,呈扁平状。
在人类心脏,用肉眼难以辨认窦房结,但结内有一条很大的、从其中心穿过的窦房结动脉,这是人类窦房结形态结构的特征之一。人类窦房结的组织结构特点是:由围绕在窦房结动脉周围细小肌纤维的主体构成。
这些细小的肌纤维聚集成葡萄状,散在于致密胶原纤维编织成的网状结构的支架中。窦房结内有P细胞(pacemaker cell)、移行细胞(transitional cell)或称过渡细胞、普通心肌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等4种细胞。结内尚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分布。窦房结内的各型细胞,多数具有浦肯野纤维的特征。
较小的窦房结细胞互相交织,并且可与某些大型的浦肯野细胞相延续。大部分浦肯野细胞和较小的结细胞构成离开窦房结的纤维束,进入心房参与结间束的组成。结细胞主要位于结的中央部色,苍白,因其具有起搏作用,是起搏细胞,又称P细胞。生理学表明,结细胞是起搏冲动的发生部位。
结细胞外周的移行细胞,连接于结细胞与一般心肌细胞之间。现认为移行细胞是窦房结内的传导细胞。
正常时,窦房结在心脏组织中自律性最高。因此,心跳的节律受窦房结控制,由窦房结发出的冲动所形成的心脏搏动,称为窦性心律。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性,窦房结的传导性较慢,从而有其特殊的自我保护的特点。即能使结细胞产生的电脉冲易于从结细胞簇外传,但阻止其他刺激信号进入结细胞群,从而可使窦房结的功能不易被外来的信号所干扰,以保持其自律性的稳定。由于窦房结动脉不成比例地粗大,并穿经窦房结中央,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可能受窦房结动脉搏动刺激的调节。每次心脏收缩,血液进入冠状动脉的同时,窦房结动脉的口径和管径内血流速度,亦有时有相应地改变,牵拉结内的胶原纤维网,刺激网眼内的结细胞群,以影响和调节结细胞的放电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