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120页(921字)
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心内膜炎症。
临床常按病程分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两种(详见相应词条)。后者远较前者多见,两者之间常无明显界限,但在基础病变、致病原、临床表现、病理、并发症、预后、转归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几乎所有种类的细菌均可引起本病,常见菌为链球菌、葡萄球菌,以及革兰氏阴性杆菌等,真菌等微生物亦可引起本病。有无基础心脏病均可发生本病,急性病例多见于原无心脏病患者,亚急性病例则多见于原有心脏病的病人。有创性心脏、血管技术操作和手术,以及泌尿-生殖系统、胃肠道器械检查、拔牙均为发病因素。病变的心瓣膜以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多见。基础病理变化为赘生物形成,细菌赘生物由血小板、纤维蛋白、细菌、炎性细胞和坏死的心瓣膜组织构成,新鲜的赘生物大而松脆,易碎脱落,形成栓子。瓣膜可发生穿孔,腱索可发生缩窄或断裂。
心肌可见灶性退行性变、坏死、脓肿、疤痕;血管病变的主要特征为栓塞、细菌性动脉瘤和动脉炎。凡有器质性杂音病人有不明原因发热1周以上者需考虑本病,如又发现栓塞现象,则可能性更大。血培养是诊断本病最直接的依据。继发性贫血、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超声心动图检查亦有助于诊断。
本病虽经积极内科治疗,但对有以下情况者预后差:①药物不能控制的感染;②因瓣膜损害致顽固性心力衰竭;③反复发生的主要器官栓塞;④赘生物大或其堵塞瓣膜口;⑤腱索乳头肌断裂、主动脉窦或室间隔破裂;⑥真菌性心内膜炎;⑦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宜行瓣膜置换等外科手术治疗。本病易于复发,多发生于停药1~2个月内。复发多见于:①治疗前病程较长;②抗生素剂量不足或疗程太短;③有肺、脑等栓塞并发症;④治疗过程中曾一度减少抗生素剂量而有发热等情况。
有心力衰竭或肾功能不全、血培养始终阳性、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真菌感染、人工瓣膜感染及瓣周脓肿的病例预后不良,其中心力衰竭是本病的重要的死亡原因。患者年龄、治疗前的病程、病变瓣膜的部位和范围、并发栓塞、动脉瘤、二重感染、心肌炎等与预后关系亦密切。部分病例即使临床近期治愈,也可因:①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②二尖瓣膨胀瘤;③瓣膜穿孔;④瓣膜扭转畸形;⑤心肌炎等而渐发生进行性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