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性拖带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488页(813字)
心脏超速起搏时,使心动过速的频率增加到(被拖带至)起搏频率,而当起搏突然停止或起搏频率减慢到自身心动过速频率以下时,立即恢复原有心动过速频率的一种心脏电生理现象。
产生拖带现象的起搏方式采用超速分级递增起搏,开始时以比自身心动过速周期短5~10毫秒的起搏周期起搏,然后以步长5~10毫秒递减作为分级递增起搏,每级持续5~60秒。当起搏频率达到某一临界水平、起搏持续时间达到某一临界时限时,常发生心动过速终止或转为其它类型心动过速。
自身心动过速周期与产生拖带的最小起搏周期之间的差值,称为拖带区(entrainment zone),其大小一般在10~100毫秒之间,拖带区大小与心动过速折返环的可激动间隙一致。
1977年Waldo首次提出拖带现象,1987年,他进一步提出如下4条标准,认为凡符合其中一条者可诊断存在拖带现象:①在固定频率超速起搏时,心电图上出现恒定的融合波,起搏突然停止时,第1个恢复的自身心动过速激动仍以起搏频率出现(该搏动仍被拖带),但该搏动形态不表现为融合波,而与自身心动过速形态一样;②分级递增起搏时,心电图上形成分级进行性融合波;③超速起搏过程中,局部发生阻滞可使心动过速终止一个搏动,但随后一次起搏将使心动过速继续下去。不过,阻滞远端部位的激动将来自不同的方向,传导时间缩短,且该部位记录的心电图形态亦有改变;④当从一个部位以两种不同的频率超速起搏,而且每一种起搏频率都不会终止自身心动过速时,在另一个部位记录时可见到传导时间及心电图形态改变。证明拖带现象存在的意义在于阐明心动过速的机理是折返,而且该折返环有可激动间隙存在。
但在心脏电生理检查时,许多折返性心动过速并不都能满足上述条件,甚至一条都不符合,其原因可能与超速起搏的部位不合适、记录的心电图缺乏特征、折返环可激动间隙小及隐匿性拖带(concealed entrainment)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