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当代国际贸易与金融大辞典》第114页(680字)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一种理论。
宣称美国和其他一些工业化国家已经发展“成熟”,因为可以吸收储蓄的投资出路已在减少,因而这些国家的经济处于停滞状态。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汉森认为,美国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总需求不足,不仅仅是一个周期性问题,而且是这种经济的一个长期特征。造成总需求达不到充分就业所必需水平的原因之一是成熟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因素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后已进入了“长期停滞”阶段。
汉森以美国经济的发展论证了这个观点。他指出,19世纪美国的大规模私人投资是人口增长、开拓西部边疆、与战争相联系的工业扩张以及技术创新的结果。
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人口增长缓慢,边疆开拓停止,储蓄猛增,以及技术创新而使资本的使用得到节省,出现资本物大量积压等现象,这时美国已经达到成熟经济的状态。结果,投资机会相对减少,大量失业的长期趋势不断发展。
为了克服这一弊端,促进经济增长,汉森建议美国政府采取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通过扩大开支,降低税率,以增加社会总需求量,有意识造成财政赤字;在繁荣时期,则采取与此相反的政策,减少财政赤字。汉森认为,通过政府在两个时期财政平衡上的相互补偿,就能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的。为此,他竭力鼓吹赤字预算,发行公债和实行通货膨胀,刺激私人投资,提高社会消费总量。
二次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并未证明“停滞论”的正确,统计数据显示,二次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仍保持着过去的长期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