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方法大辞典

思维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32页(807字)

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于客观现实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自觉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是人类意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随同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现象。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并且只要有人类存在,它就始终都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社会,就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人的意识、思维。它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性。

人们要取得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反复接触客观事物,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对其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综合工作才能实现。用这种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是思维的最终目的所在。

思维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等不同的形式。哲学上所讲的思维通常是指逻辑思维,即理性认识和过程。思维的工具是语言,语言的内容是思维。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

没有语言就无法进行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的实在性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和思维一样,它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和发展。

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会增强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词和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27页)思维对物质而言,指意识、精神。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思维离不开物质而单独存在。坚持这个原理,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实践活动具有巨大意义。共产党人就是以承认物质条件的第一性为出发点,以估计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现实要求为基础,去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和进行实践活动的。否则,不可避免地会在政策上导致冒险主义,在实践活动中导致胡作妄为。

以正确的思维原则指导实践,便会取得成功,反之,则异。

上一篇:思辨 下一篇:方法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