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伪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71页(979字)
当代着名的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一种科学哲学观。
又称批判理性主义。
在科学划界问题上,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凡是可以证伪的陈述是科学的;凡是不可证伪的陈述是非科学的(其中包括不是经验科学的和伪科学的)。例如逻辑上的重言式不能证伪,不属于经验科学;占星术的抽象预言不能证伪,是伪科学的;而天文学家说的“太阳系的别的行星上可能存在高等动物”是可证伪的(虽则尚未证伪),属于经验科学。
波普尔把可证伪性作为划界标准的主要根据在于全称陈述与单称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不对称性。不论多大数目的有限性的经验观察都不足以证实全称陈述;但只要有一个作为反例的单称陈述就足以证伪或推翻全称陈述。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始终贯穿着他的证伪原则。他研究的是科学知识的增长(即他所谓的“科学发现”)问题。他认为,科学的目的不是要提高理论的概率或可靠性,而是希望得到较好的理论。
丰富的经验内容、高度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才是科学的目的。可证伪程度与经验内容的多少成正比,与逻辑概率成反比,可证伪程度的高低是评价一个理论优劣的标准之一,一个理论的可证伪程度高,它的逼真度就高。
波普尔还认为,科学所走的是一条从理论(假设、期望)到观察的道路,从猜测、假设到反驳的道路,更具体一些说,是一条面对问题提出试探性解决办法(理论),对解决办法(理论)进行反驳,排除错误,又产生新问题的道路。这条道路或方法带有“试错”的性质和批判否定的精神,是与归纳主义的方法相对立的。
科学只有通过不断的证伪才能进步。
波普尔也意识到,观察证据对理论的证伪往往不是简单、绝对的。因为总能采取“免疫措施”,如引入辅助假说等使理论避免被证伪。他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想建立起一些能够指导科学家进行研究和发现的方法论规则,其中一个最高的方法论规则就是:“必须这样设计,使得这些规则不去保护科学中任何陈述免除被证伪。”换句话说,为了避免理论被证伪而专门设计的特设性假说是不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