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方法大辞典

假说演绎法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92页(1186字)

形成和构造科学理论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

它的基本特点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事实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首先提出某种作为理论基本前提的假说来,然后以假说作为出发点,逻辑地演绎出可由经验检验的结论,构成一个理论系统,用这个理论系统解释和预见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各种现象。并用实验来进行检验和修正。

科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归纳——演绎方法,可看作假说演绎法的雏型。

亚里士多德主张,科学家要从被解释现象中归纳出解释性原理,然后再从包含这些原理的前提中,演绎出关于这个事实的原因的知识。

反映必然性知识的科学就是通过演绎组织起来的一组陈述。其后,中世纪英国经验论经院哲学家罗吉尔·培根进一步发展了假说演绎法。

亚里士多德曾满足于演绎出关于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同一现象的陈述,罗吉尔·培根则要求演绎出新的能与经验耦合的事实。新知识实际上是某种理论预见。

近代实验科学之父,也是近代科学方法奠基人的伽里略提出了用观察、实验和数学方法相结合来研究自然界的方法。

这一方法包含的两个重要的认识论原则: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观测实验的基础上,科学知识之间必须有确定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要力求用数学公式定量地表达出来,现在已经更好地体现在科学理论的假说演绎结构中,因此,人们常常把伽利略看作假说演绎方法的创立者。但严格地说,在近代科学史上,顿是力学和物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假说演绎方法的完善者。牛顿创立光的颜色理论的过程,是运用假说演绎方法的范例,人们常依据它来说明假说演绎方法的基本步骤和特征。

即首先从实验中获取事实,在事实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提出假说。再以假说作为解释性原理,推演出某种理论推断;最后,试图通过实验检验这个推断的正确性。

假说演绎方法不仅是形成和构造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而且成为一些科学哲学流派用来解释科学发现的一种模式,即假设主义模式。一般认为19世纪英国哲学家W·惠威尔和W·S·杰文斯是假设主义模式的奠基人,亨佩尔·皮尔士等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假设主义模式的内容,波普尔则把假设主义的科学发现模式发展为一种证伪主义的模式,走向极端。

假设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就是假说演绎法,认为在科学研究中,为了解释现象,科学家必须发明出假设来,然后从假设演绎出可由经验检验的结论。并用实验来进行检验和修正。

假设主义模式反对归纳主义模式,认为作为出发点的假设不能通过归纳获得;同时也反对演绎主义模式,认为作为出发点的理论不过是一种猜想或假设,但作为出发点的假设究竟如何获得,没有一致的意见。另外,由于假设主义的模式具有较大的弹性,可以对此作出不同的解释,因而直到现在人们对它的争论还在进行着,就象它产生之时就有争论一样。

上一篇:假言推理 下一篇:假言联言推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