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过程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308页(1425字)
创造活动展开的时间序列,是由不同阶段构成的一个连续过程。
关于创造过程既可以从逻辑学角度划分其阶段,也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划分其阶段,而这两种划分本质上是一致的。迄今,人们对创造过程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三阶段说。包括侧重心理学活动分析和侧重逻辑因素分析两种情况。
前者的典型模式是中国近代着名学者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悬想——苦索——顿悟。后者的典型模式有:W.萨尔蒙“假说发明——可能性考虑——检验论据”模式;奥斯本的“寻找事实——寻找构思——寻找解答”模式;兰德公司的特里戈·凯普纳的“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最终决策”模式。
(2)四阶段说。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创造过程,是一种最流行的创造过程模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G.沃拉斯在总结彭加勒等人的创造过程思想基础上,于1926年提出的“准备——酝酿——明朗——验证”这种纯心理论分析模式。(3)五阶段说。主要有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John Oewey,1859-1952)的逻辑分析模式和苏联创造心理学家A.H.卢克的心理学分析模式。杜威的模式是:感到某种困难的存在——认清是什么问题——搜集、整理资料,提出假说——接受或抛弃试验性假说——得出结论并加以评论。
卢克的模式是:明确地了解和提出问题——搜集相关信息——酝酿——顿悟——检验。(4)七阶段说。
其中最富有新意的是加拿大内分泌专家、应力学说创立者G.塞利尔把创造与生殖过程相类比提出的模式:恋爱与情欲——受胎——怀孕——产前阵痛——分娩——检查、护理——生活。
上述四种不同“阶段说”的创造过程模式都各有特点。
总的来看,这些模式基本上都包含“准备——创新——验证”这三个基本环节,而每个基本环节又可细分出一些具体的步骤。下表是英国技术预测学家E.捷恩茨提出的包括13个步骤的“三阶段”创造过程模式(表中U表示逻辑思维,C表示非逻辑思维)。从逻辑和心理两个方面来看,在技术创造的“准备——创新——验证”三个阶段中大致包括六个步骤。(1)准备期 包括发现技术问题,形成技术目标,并围绕目标搜集材料,为提出创造性设想准备条件。这个阶段起作用的心理因素是思维果断性和目的性。
(2)构思期 根据创造目标的要求,全神贯注地围绕创造对象进行紧张而积极的思考,提出解决技术问题、达到技术目标的各种初步构想,直到思维达到饱和为止。这个阶段思维在意识区活动,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起重要作用。(3)酝酿期 构思阶段所提出的初步构想,常常由于受现有观念或心理定势的束缚而缺少创造性,有时一些关键性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这时应把思维从意识区转到潜意识区,通过潜意识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契机。(4)顿悟期 经过一段不受约束的潜意识思考,思路不自觉地得到重新整理和调整,从而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新设想,即出现所谓“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心理状态。(5)完善期 将潜意识活动所得到的设想与先前形成的各种初步设想结合起来,并使其条理化、完善化,形成实现创造目标的完整构思。(6)验证期 主要是对上一步骤所提出的完整构思进行理论上和实验上的可行性研究。
如果可行,就加以认定和实施;反之就要反馈回去进行重新研究和构思。当然,实际的技术创造过程并非完全按照上述模式刻板进行,各个步骤之间会有交叉和反馈,甚至可能超越某些步骤而达到创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