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362页(823字)
(1)用统计相对数分析研究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相对数又叫统计相对指标,简称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的对比数值,它把有联系的两个指标进行对比,表明指标所反映的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相对数按照其所起的作用不同,分为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数、利用程度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强度、动态相对数6种。
相对数以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万分数等形式来表现。系数和倍数是把对比的基数化为1计算出来,成数、百分数、千分数和万分数是分别把对比的基数化为10、100、1,000、10,000计算出来的。百分数的符号为%,千分数的符号为‰,万分数的符号为。强度相对数一般用复名数表示,如人口密度单位是“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粮单位为“公斤/人”。
各种相对数的数学计算方法一般是: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数用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对比计算,公式是:。利用程度相对数用实际利用数与可能利用数对比计算,公式是:。结构相对数用总体内的各组数值与总体总数值对比计算,公式是:。比较相对数用同期内两个同类现象的数值对比计算,公式是:。强度相对数是由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指标进行对比计算的,公式是:。动态相对数是由同一现象的报告期数值和基期数值进行对比计算的,公式是:。
对比分析法以相对数为重要手段,对有联系的现象的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用对比分析分析法,可以从现象的数量对比中,揭示现象的性质、状况和变动趋势。
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对比分析法被广泛使用。
(2)分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变化动态和趋势的方法,常用于技术经济分析。
(3)又称比较法,根据一定标准对有联系的不同事物进行比较,以找出异同及其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常用比较法,找出工作的差距,以改进工作。